“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
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
热爱祖国,忠于人民
恪守医德,尊师守纪
刻苦钻研,孜孜不倦
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抗击疫情的奋战中,无数逆行医者,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誓言,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他们的选择,为所有的医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为什么学医?这句话一次次叩问灵魂。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清华医学的校友、学生对从医之志的思考
1、罗荷
清华大学生物系2001级校友
现就职于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
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支援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抗疫工作
我想分享一次难忘的经历。
那是2月12日下午,是我在东西湖方舱医院的第三个班,将在B厅值班6小时。
目前B厅已收治了约360名轻症新冠肺炎患者。虽是轻症,但患者数量巨大,也有部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警惕发展为重症的患者。14点接班后,我们就开始紧张忙碌的工作。患者们排队领药、领饭,一切井然有序。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怎么没有传说中的方舱广场舞?
18点左右,厅内广播响起。“各位患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B厅护士长。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我们现在举行方舱读书会,欢迎各位朋友分享自己的诗文、最近读的书或看的影视作品,也欢迎分享自己的故事。”随后,广播里传来护士长带领大家读书的声音,如同当年读书时的早读,振奋人心。
群体朗读结束后,一位中年男子朗诵了自己看的一篇文章。接下来一位小伙子述说了自己一家五口相继感染新冠肺炎的故事,很多人开始低声哭泣,当他讲到全家人相继感染肺炎后得到的医疗救助和社会关怀时,大家为他感到高兴,纷纷鼓励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随后一位大叔接过话筒说:“不好意思,我要提点儿意见,有一个厕所的冲水坏了,请尽快修好。”此时一位大妈抢过话筒,用武汉话说:“医护人员已经很忙很累了,这些小问题咱们自己先解决撒,冲水坏了就暂时用盆端水去冲厕所,一盆不行两盆三盆撒。”人群爆发出热烈掌声。大妈接着说:“感谢医生和护士,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给我们看病。谢谢你们!”
大家一起喊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在我们下班出方舱的时候,广播里传出一首首清唱的歌曲,没有配乐的卡拉OK开始了,十分暖心。
我早已十分感动,但我不可以流泪,以免泪水模糊我的护目镜。
不幸的武汉,却拥有如此坚强乐观的武汉人民。感谢你们的理解和配合,在这样特别的“读书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倾听对方的声音,我们相信大家一定会保持乐观,共度难关。
我们医护唯一能做的,就是加紧手里的工作和脚下的步伐,再多一句安慰和鼓励,再多尽一份心,助力武汉早日控制疫情!
那时候,让我们大家共同摘下口罩,一起读书,一起歌唱!
2、范俊平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协和)2003级校友
现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
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支援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抗疫工作
范俊平(右)与临床医学八年制1999级校友王春耀(左)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支援
2月7日,我随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赴武汉,次日即投入ICU危重患者的临床工作中。
疫情紧急,患者危重,环境陌生,重压之下,支撑有三:
1、身为医务人员的专业精神,我们不去谁去呢?
2、学校和医院多年来给我的教育和训练,我们有信心。
3、“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信条。
希望疫情尽快过去,早日春暖花开。
3、徐 源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协和)2008级校友
现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外科
援鄂医疗队成员,支援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抗疫工作
徐源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支援
刚入学那会儿,总觉得做个大夫偏安一隅,不免渺小。进入临床后,感受了转危为安的喜悦,也体会了宣告死亡的无奈,才觉得守护生命远比想象要难。
武汉抗疫现场,防护服下的同行们,有恐惧,有手足无措,但更多的是不计得失的付出,是守卫生命的执着。
当这些力量喷涌而出、汇聚成海,当患者脱离了呼吸机、攥着你的手连连道谢,那些成长路上“学医值得吗”的疑虑都会显得卑微。
生命的重量也许比整个世界都重。
4、鲍诚
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 2011级校友
现就职于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科
疫情期间仍坚持在发热门诊一线
我忘记自己当初为何学医了,也许是想探究人体的奥秘,也许只是希望将来有稳定且有意义的工作,转眼间,我从医学实验班毕业,成为中日友好医院的一名普通的呼吸科医生。
干一行,爱一行,尽管遇到困难,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医生不总是风风光光,也不总能妙手回春。医生需要对医学的热爱和对职责的坚守。
今年一月,我在发热门诊,其中春节假期每隔一天值24小时班,面对数倍于平时的病人,尽管很疲惫,我仍然努力用最亲切的态度和规范的诊疗力求使每个病人满意。可以体会,当病人来到比平时更拥挤的医院,看到身穿防护服的医生,有多么紧张。当疫情扩散、焦虑蔓延之时,医生是尤为艰辛的。比起在疫区奋战的前辈们,我只是尽一份绵薄之力,并没有多少成就感,但问心无愧。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做好防护,保持冷静。倒下的是英雄,挺住的更是英雄。
今后我们可能成为学术界的大师,也可能在岗位上默默奉献。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希望能保持对医学的热爱,对生物医学研究的热情。
5、徐九洋
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2013级本科生
目前正在协和医院进行临床实习
还记得高考前准备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清华医学实验班的宣传材料时,我就被“3+2+3”的培养模式所吸引,决定把医学实验班放在第一志愿,从此就与医学和科学研究结缘。经过三年在清华园的学习、两年在海外的科研训练,以及一年多的临床训练,医师-科学家的梦想越发清晰。
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医生是不是很辛苦?”
的确,就工作时间和强度而言学医确实辛苦,但是从医疗工作中却能得到无比的成就感和快乐。课本上的一段段文字变成了病房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患者脸上也渐渐多了放心和笑容。每个月底轮转换科前去和自己照顾的病人告别,很多都会拉住我聊好久,并坚持起身送我出病房。每次到这个时候,心中都充满感动。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我有幸跟随临床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参与了早期的新冠病毒临床科研工作,参与总结整理了第一批4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因为还是见习医师,我不能参加前线的医疗工作,但仍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后方进行文献调研、数据整理、知识普及等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清华学子,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是我们肩上的责任,也是机遇与挑战。
如今,我的梦想逐渐坚定。医学不仅是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还有通过临床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次的疫情当中,有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病毒从哪里来?患者的临床特点怎样?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什么?新闻发布会上一个个结论,诊疗方案中一条条建议,都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和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努力。
我想对有志学医的同学们说:当你的努力可以挽救一个人、一群人的生命健康时,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6、吴清扬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协和)2017级学生
作为一名清华学生,我落实着学校的要求,在家里“原地不动”,但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师长们会“逆流而上”。
医生们常说,这是穿上白衣后的信仰。虽然我并不明白具体的信仰是什么,但我想这和需要有关。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医生被病人所需是一种幸福。
在疫情的战场上,医生就是最被需要的战士,仁心仁术是和死神抗衡最重要的武器。国家需要医生,人民需要医生,医生也需要医生。
医生是平凡的普通人,但在疾病面前他们不再平凡、不再普通。即使年老仍然可以奋战一线,即使牵挂亲人也奋战在前。是“需要”给予了他们力量!
我想说:我喜欢像他们一样,做那个被别人需要的人,我会喜欢看到每一个治愈患者的笑脸,我想那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7、黄岩松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协和)2017级学生
作为科研工作者,尊重科学事实永远是最重要的,不应该被外界的压力影响,不能随大流、说假话,事实永远比虚假的成果重要。
近些年,我们在医疗改革上做出很多成果,很多看不起病的人得到了帮助,但是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在公共卫生教育上的欠缺,疫情当前,有人对简单戴口罩出行都不以为然,加强公共卫生宣教任重道远,让更多的人注意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防范于未然。
8、代寰宇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协和)2017级学生
我们作为11名寒假前往安徽阜阳社会实践成员(包括老师),1月23日自筹集资万元,在物资极为短缺的情况下购买到了400副防护镜,支援了抗疫一线。由于当时物资运输极为不便,先期抵达的这批物资可谓解决了抗疫医疗队的燃眉之急。
虽然我们现在还需临床专业知识,还不能在战“疫”一线作出贡献,但看到我们的小小努力有了成效,心中的寒意不再流淌,因为我相信,当我们彼时成为了一线战斗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这个大家庭,乃至全中国,都会站在我们背后为我们保驾护航,都会成为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9、朱文迪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协和)2017级学生
此时的医生与战时的战士一样,逆行集结于武汉与病毒正面战斗,将民众保护在身后,这是作为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英雄气概既是医生从业的职责,也是每个医学生成为医生的本心吧。
就像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所说,面对病毒细菌等威胁,人类社会长时间岁月静好,一定有人在负重前行。希望疫情过后,医患关系能够进一步改善,医生能得到更多尊重,即使有再多困难,我们都会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10、黄梦琳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协和)2017级学生
我没有经历过非典,疫情刚来临时,我也一度有些恐慌。但随着一支支援鄂医疗队的驰援武汉,源源不断传来生的希望。
尽管自己有时还是会迷茫,会疑惑,但学长学姐奔赴抗疫前线的身影已经足以在我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树立一座灯塔,让我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这次疫情中,不只是医护人员,无数基层劳动者同样是最耀眼的逆行者,他们保障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我要向为这次疫情奋战的所有医护人员和其他基层工作人员致以深切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11、王明昊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协和)2017级学生
我自小学就定下了学医的目标,父母作为医生的辛苦我也看在眼里,但是这条路我走得很坚定。
协和的师长一批批奋战在前线,为了阻断疫情不遗余力。在前线,没有所谓的英雄与天使,有的只是背负起自己责任,践行从医誓言的工作者们。
扪心自问:如果这样的事情轮到了我,我会不会报名?在见证了这么多疫情带来的惨痛消息后,我内心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如果前方需要我,我一定会报名。
内心的胆怯会有,情况的不安也会有,但是更多的是心中的责任和舍我其谁的自信与坚毅。对于现在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不辜负协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认真努力学习,有朝一日也能同协和先辈们一样:
敢为人先,时常自省,万事专注,铭刻悲悯,全心治愈,赤诚相助,不忘安慰。
12、牛薪明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协和)2017级学生
面对这场疫情、我常常在想:当我从协和毕业成为一名医生、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我能不能够有勇气接起前辈手里的旗帜、义无反顾奔向战场?当我知道我面对的可能是短缺的医疗物资、可能是爆发性的社会恐慌、可能是足以威胁生命的传染重症,我是不是还能担起道义、能够胜任一名勇往直前的医生?
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明白这场疫情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让我回忆起当年学习医学的初衷,更体会到了作为医生的职责、和对生命的敬畏:无论在这条路上有多少困难、我都愿意成为一名医生、并为此终身奋斗。
如果未来真的有那么一天,我希望自己能够有这样的勇气、和所有前辈一样,坚持在与病情战斗的一线。
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成为一名医生的初衷。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