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的这个跨年夜,灯光璀璨的外滩又和往年一样,见证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迎接新年的热情。
据统计,截止2020年1月1日0时,外滩江堤客流累计超过42万人次。
那么,承载了无数游人喜悦与期待的外滩,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景观的呢?
从“黄浦秋潮”到“浦滨步月”
明代的黄浦江,涨潮时江面潮水汹涌,是上海著名景观。明代人曹泰有诗描写晚潮景象:“月照黄龙浦水黄,南飞乌鹊夜茫茫。晚潮天接海门近,秋草城埋沪渎荒。”清初朱彝尊也有诗:“极浦连天阙,惊涛壮海门。”清前期,“沪城八景”已经是上海县的主要景观,画家作有“沪城八景图”。位列第二的就是“黄浦秋涛”。乾隆年间,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谓:“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若使天公助灵秀,飞来四五个烟鬟。”叶栋的《登丹凤楼观黄浦》一诗,也是描写黄浦江秋潮的:“潮声澎湃动城隈,城上高楼亦壮哉。门向朝阳城市远,窗迎晴旭海云开。洪波疑是河源泻,浊浪遥连山势来。极浦茫茫心意旷,危梯欲下更徘徊。”张思曼集唐人诗句作《沪城八景》:“江色分明练绕台,水天东望一徘徊。风翻白浪花千片,涛似连山喷雪来。”
开埠初,黄浦秋潮仍是“水天一色,颇极壮观”。
《丹凤楼》画卷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曹史亭临摹前人的作品,描绘了城墙东北角丹凤楼外十六铺一带的沿江景观
大致在1873年,有人又拟了一个“沪北十景”,第九、十景分别为“夜市燃灯”和“浦滨步月”。“浦滨步月”又称“浦滩步月”:“万里长空一镜磨,楼台倒影入江波。此邦亦有清凉境,搔首何人发浩歌。”小说《孽海花》中有一段浦滨看月的描写,陈千秋“在寓吃了晚饭,看着钟上正是六点,走出了寓来,要想到虹口去访一个英国的朋友。刚走到外白渡桥,在桥上慢慢的徘徊,看黄浦江的景致,正是明月在地,清风拂衣,觉得身上异常凉爽,心上十分快活”。
外滩公园和欧战纪念碑
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上海指南类图书中,对黄浦江及其景观的介绍,除外滩公园外,主要有列入“古迹”类的黄浦,以及黄浦滩、外滩公园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版的《上海杂志》(作者为吴县藜床卧读生)是这样记录“公家花园”的:公家花园在白大桥南岸,奇花异卉大都来自欧洲,紫姹红嫣,名色各异,不特目所未见、耳所未闻。入其中者但觉细草如茵,落花成阵,芊绵葱翠,一望无垠。每值礼拜之期,西人多挈眷来游,或携手纵观,或倚阑细数,夕阳西逝,缓缓而归,亦热闹场中一片清凉世界也。惟门禁甚严,故华人鲜有问津者。
商务印书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出版机构,在对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统计后,于宣统元年(1909年)出版了第一版《上海指南》。在卷2《北市大概》中,将黄浦滩作了重点介绍:
若黄浦滩一带,前临江水,后接高楼,凭眺之余,尤足荡涤烦襟。”在卷8《园林》中,专门介绍了“租界公园”:“一园为工部局所建,以为各国人休业时游观之地也。在苏州河、黄浦江交会处外大桥南、浦滩路东,总门在东南隅。入门有巡捕住屋。东南、西南均有石叠小山,东南山巅覆以笠亭。入内道路回环,中辟草地,草地四围有矮铁阑曲曲环列。园中有西式乐亭,亭后列石台,台旁置铜鹤三。左右前后各建茅亭、花棚藤架,布置咸宜。
老明信片中的外滩公园全景
在1922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中,已经将黄浦江列入了“名胜古迹”目:黄浦,在县东。相传楚春申君黄歇所凿,故名。或云浦底有六泉,味甘洌,如扬子江之中冷泉。浦水自詹家汇东流入县境,过闵行镇,至邹家寺折而北,俗呼长十八里。又北至龙华港,迤东北,绕上海城,合吴淞江。又折而北,至界浜。西北至老鹳嘴,又东北入于海。
1905年,从浦东陆家嘴看到的外滩
1914年,作为英租界和法租界分界处的洋泾浜被填浜筑路,以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租界决定共同建立一个纪念碑,地点就在爱多亚路口,俯临黄浦江。下为竖直的高大石碑,高约两丈。上立黑色和平女神铜像,“双翼高展,两孺子怡然牵裾,分立左右”,祈求永久的和平。因此又称“和平女神像”。于1924年2月16日举行揭幕典礼,近万人参加。此后,和平女神像也成为外滩的主要景观。
20世纪30年代的外滩,图中可见矗立在黄浦江边的和平女神纪念碑
1930年版《上海指南》卷首收入有“南京路”和“黄浦滩”照片,有的研究认为:“这是上海地标从单独地点发展成为一条道路和一个区块的案例,单点扩大的结果,使能见度相应增强。”与外滩相关的景点介绍有“外白渡桥”“黄浦滩公园”“欧战和平女神碑”,一头一尾,使外滩整体作为上海的地标呈现。
1934年,由中国旅行社编写的《上海导游》,专门给外地游客设计了上海半日游和一日游的游程:
(一)半日游程
假定由南京路浙江路口出发,可乘一路二路电车或一路公共汽车往静安寺,下车后游寺赏泉。再乘二十路无轨电车或人力车至兆丰公园一游,然后雇汽车至龙华,登塔瞻佛。游血花公园。雇人力车游惠家花园,即毕,仍返龙华,乘汽车至半淞园,或乘人力车至高昌庙,换乘四路华商电车至半淞园。入园品茗泛舟,仍乘四路华商电车至西门,雇人车车游邑庙豫园而返。
(二)一日游程
上午搭一路电车或一路公共汽车游虹口公园。出园仍搭一路车,到外白渡桥下车,游外滩公园,沿外滩观欧战纪念碑。折入爱多亚路,至天主堂街,一观洋泾浜天主堂。南行入新北门,由福佑路进豫园,品茗进点。下午出城隍庙,东行至小东门,搭华商二路电车至高昌庙,换乘四路电车至半淞园。出园雇人力车至龙华,游寺及园,搭市公共汽车至西门,雇人力车游文庙公园及市动物园。既毕,再雇车游法国公园。如时间尚多,可驱车至静安寺。
这个游程,设计者考虑到了交通路线的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游玩以公园或园林为主。外滩本身作为一个游玩项目,还排列在后。在这个一日游的线路中,外滩主要是观赏南北两端的主要景点:外滩公园和欧战纪念碑。
从单一到整体
抗战胜利后,中华书局出版的《上海手册》,在“风景名胜”下列有公私园林、名胜古迹两大类,黄浦被列入“名胜古迹”,仍是一种传统的介绍:“俗称申江,相传为战国时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凿,故又名黄歇浦。首受三泖诸水,东流会吴淞江入海。传说浦底奉六泉,味甘洌,如扬子江之中泠泉。”早期的指南书没有将外滩列入景观,一是受传统的分类法,黄浦江或外滩归入各类都不合适,只能将黄浦归入“古迹”一类。
1940年的外滩
《上海胜迹略》一书列有“古迹”一门,收录有黄浦江:
上海最早的古迹是黄浦江,相传是战国时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凿。年代既遥,又乏文献可征,考证已属不易。其他如吴淞江和沪渎垒,均见于晋魏前记载;龙华塔是三国时遗建,旗椿石是韩蕲王遗迹,亦均流传闾巷,童叟咸知。兹就尚有遗址可寻的古迹,分别简叙于次。
首列“黄浦”
一名春申江,简称申江。上承太湖淀泖而来的水,自詹家汇东流入上海县境,过闵行镇,至邹家寺。折而北,俗呼长十八里。又北过龙华港,迤东北绕上海市心脏区,会吴淞江,转东北流,至西沟,再折而北,过界浜口,西北至老鹳嘴,又东北,入于扬子江。相传浦底有泉,味甘洌,如长江的中泠泉,今不可考。
排列在黄浦之后的有沪渎、龙华塔、老宝山、国父故居(孙中山故居)等等。
1948年出版、由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同人撰写的《上海通》手册,除了“今日之上海”“上海风景线”“上海的博物馆”“上海花鸟志”等概貌性介绍诸章外,还专门有“黄浦滩漫步”和“城隍庙”两章,重点介绍了最能代表上海的现代和古典的风景名胜。“黄浦滩漫步”这一章,先是概括性地介绍了黄浦滩的过去:
你可知道,黄浦滩在百年以前是个什么样儿?不过是天天迎受着潮汐的一个浅滩,中有一条牵道,在那上面刻着船夫的脚印。但现在可是崇楼高耸,码头林立,好大气派!成为远东唯一的一个埠头了。在开埠的当时,一般西人就爱在“夏天的傍晚,乘牛头小车,来往于宽阔的黄浦滩”。而今虽然车挤人挤,走起来有些紧张,我们不妨也来观光一番,看看百年来的黄浦滩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建造起来的。
接着,详细介绍了外白渡桥、英国领事馆、法商东方汇理银行、怡和大厦、荷兰安达银行、中央银行支部(原横滨正金银行旧址)、中国银行、华懋大厦、汇中饭店、麦加利银行、友邦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台湾银行旧址)、中央银行、交通银行、江海关、汇丰银行、民生实业公司、中国通商银行、财政部税务署、招商局、有利银行、上海总会、亚细亚火油公司办事处等原英租界外滩的各幢大楼的来历,以及洋泾浜的变迁。对于法租界外滩,作者认为“那里的景象同北面有些两样,参错杂乱,没有真正伟大的建筑,也没有壮丽华美的气概”,还是介绍了法国驻沪总领事馆和太古公司的建筑。与当时已经出版的各种指南类、导游类书籍相比,《上海通》编纂者已经将浦西外滩整体作为一个景观。
外滩十六铺,昔日码头林立,今日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文章选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上海通志馆承编,傅林祥著:《浪奔浪涌黄浦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