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保利秋拍,将上拍一件李可染先生的巨作——《万水千山》。此作是首次公开拍卖,创作于1964年。来源于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2010年突破亿元大关的《长征》是这幅作品的初稿。
李可染《万水千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97×143 cm
李可染《万山红遍》
《万水千山》与2012年以2.9亿元成交的《万山红遍》是同一年所作,尺幅比《万山红遍》略大,见过这幅作品的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更喜欢《万水千山》。
保利拍卖为这幅作品专门举办了一场研讨会,我们摘录了部分专家的发言,供读者品读。
著名学者 王鲁湘先生:
李可染先生这幅《万水千山》和1959年他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那幅《长征》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万水千山》。
李可染 《长征》 1959年作 国家博物馆藏
首先,1959年创作《长征》是被动的,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交代的一个政治任务,带有明显的20世纪50年代写生时细碎的笔墨,细节刻画更多。而《万水千山》是1964年李可染主动创作的,经过5年的跳跃性的创作转变,笔墨更加凝练、概括,而且四边非常满。
1960年是李可染先生绘画生涯中的一个跳跃,经过几年的写生,1960年他进入画室提炼图式。4年后创作了2幅伟大的作品,一幅是《万山红遍》,一幅是《万水千山》。李可染先生有“黑可染”“红可染”“绿可染”“淡可染”。“红可染”数量是最少的,而2幅代表性的“红可染”都产生于1964年。
从1959年的《长征》到1964年的《万水千山》,表现形态发生了转变,从侧重于水墨、青绿,到侧重赭红,从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李可染对长征这个历史事件的精神属性的认识演进。1959年他还比较拘谨,对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找不到一种绘画语言来表达,只不过是画了一个山水的结构,在结构中放进了行进中的红军队伍。到创作《万水千山》前,他肯定反复揣摩了毛泽东的诗词,对长征这一悲壮事件的属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也有了更大胆的表现,敢于画得这么红。
1959年《长征》的款题用的是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里的两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因为红军长征到六盘山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完全取得了战略主动,已经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所以,这时毛泽东的心情是非常开朗、乐观的。因此,李可染画《长征》时会选择这首诗里的句子。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共发表了7首诗,最悲壮的当属《忆秦娥·娄山关》。因为在遵义时党内斗争最激烈,红军在湘江战役前已经损失过半。毛泽东虽然夺回了军事指挥权,但是前途未卜。所以这时毛泽东的心情非常沉重,写出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八个字对李可染后来创作《万水千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悲剧性。
1964年,对李可染个人来说,也是确立李家山水范式的一年。2幅红色山水画《万山红遍》和《万水千山》的出现,标志着李可染山水画革新终成正果,也标志着中国新山水画可以遥接伟大的宋元山水画。
《万水千山》,是李可染为革新中国山水画所走过的千山万水与红军长征所走过的万水千山两个意境的叠加。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既是画红军、画长征,也是画自己。
《万水千山》局部
《万山红遍》局部
这幅画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把中国山水画的三远空间(高远、深远、平远)合于一图;第二,积墨、积色和光影的语言创新,不同于《万山红遍》只用乾隆朱砂一种颜色,《万水千山》既有赭石,也有朱膘,还有朱砂,他不断地用细笔积色,并从研究伦勃朗的心得中把光影变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语言;第三,恢复了宋元山水画的叙事传统。
北京画院研究员 马明宸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年,山水画家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在传统山水画里,利用现代人物点景,来完成图式转换。
当时的人物画对政治主题表现比较直接,转型比较迅速,所以山水画家们往往通过在画面中添加当代人物来表现政治主题。当时有些画家急于表现政治主题,就把人物比例拉大,加入叙事情节,这样反而破坏了山水画本身的表现关系。而李可染先生《万水千山》的点景人物压缩在适当的大小比例,并没有破坏山水本身的组合关系、表现模式和结构。这幅画的重心还在整个山水意境的营造上,通过红军队伍这些点景的人物对山水意境进行主题倾向性的点题和引导,使宏观壮丽的山水意境转换成了人文情怀。
第二条路径,当时山水画家们到革命圣地去画写生,利用写生来表现政治主题的转变。
当时这条路径也存在着几个问题:用传统笔墨来画现实题材,过程的转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处理不好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许多作品在传统山水面貌上添加现代人物,但现代人物跟传统笔墨、程式不好协调,显得突兀;一些写生作品太拘泥于现实,对主题性的表现基本上比较浅淡,看不出写生的革命胜地与主题表现有什么关联。
李可染先生作为新中国山水画变革的先行者,比较早地完成了转换和创作。他的山水形象虽然是从写生中来,但是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融合得比较成熟。逆光角度、对整体画面层次的处理、引入西画的光影感和厚重感,处理得比较妥贴,把画面的整体感处理得特别好,这是可染先生对新中国山水画变革一个特别大的贡献。
第三条路径,把领袖的诗文形象转化为画面意境。
在这方面,傅抱石先生做得非常好,据说傅抱石是受郭沫若的指点,因为郭沫若跟毛泽东是诗友关系,对这方面的感知比较敏感。后来钱松喦先生画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李可染先生的《万水千山》,应该是领袖诗意的代表作品。
来源:收藏杂志、金一百艺术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