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步行在南京路上的目的也有所变化,追求体验、记录影像、储存记忆的人肯定超过单纯购物的人。中华第一街的存在价值也应该随之而重新评估,有必要注入新的内涵。以下为笔者旧文。
南京路步行街的七重天外墙竖着一根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模拟气温表,它具有实时播报和装置艺术的双重功能。虽然大多数人的手机都下载了“墨迹天气”APP,刷下屏很方便,但至少我,仍会欣喜地投去一瞥,这是对南京路的注目礼。其实,南京路步行街本身就是一根敏感的、精准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气温表,从河南中路到西藏中路,无论晴雨,无论寒暑,1033米的长度有着交响乐序曲般的纵深感,每个闲庭信步的行人,每棵绿荫匝地的行道树,每种新鲜出炉的商品,每条与此相关的信息,都在为它加温。二十年多前,我所供职的《新民周刊》着手报道南京路步行街的改扩建工程,我对着彩色效果图看了很久,那种喜悦的心情至今难忘。这项工程的落实,意味着南京路进入新世纪的编年史书写。过了不久,这项工程就以“上海速度”宣告竣工。那是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我去朵云轩参观并报道一个名家云集的架上绘画展,南京路步行街在我眼前展现全新面貌,加上雨水的洗礼,连空气中的每个负离子仿佛都是新的!穿过马路的时候我差点滑倒,我发现路面上都铺上了漂亮、平整的花岗岩,被雨水浸泡的路面倒映着建筑物和行道树,那种层次感十分适合IT时代的审美习惯。走出朵云轩,雨过天青,人潮涌动,市声再起,一条彩虹落在西藏中路新世界上方,那时候手机尚无拍照功能,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向同一方向驻足张望,将美境定格在脑海里。这一刻,我的思绪被拉回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每隔两三个月就会有亲戚朋友来上海旅游或出差,我义不容辞地充当导游和陪购,逛南京路是既定的保留节目,购物、寻味、拍照、配眼镜、修手表等等,边走边看还要跟他们梳理南京路百年沧桑史:上海开埠后外国人在此辟建抛球场,然后有了跑马道,再然后形成了租界境内第一条马路“派克弄”,还有传说中“地产大王”哈同为获得爵士勋位不得不给南京路铺上澳大利亚铁藜木“砖块”……是的,上海滩被外国人视为“冒险家的乐园”,而最能见证冒险精神的就是这条大马路,屈臣氏药房、广生行、亨达利钟表店、汇中饭店在这里安营扎寨,福利、汇司、泰兴、惠罗等外商百货公司在此开张。1906年,媒体上已经出现了“满街装饰让银楼,其次绸庄与匹头,更有东西广洋货,奇珍异产宝光流”之类颇具说唱性质的赞誉。随着民族资本的崛起,南京路上又出现了四大中资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百货业“四大天王”的传奇故事,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后来还出现了国货公司、丽华公司、中华公司等中型百货公司。在南京路上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商品,而且与外国时尚之都发布最新商品的第一落点只差半个月。这里是荷兰水、可口可乐、威士忌进入上海的第一站,也是国货名牌双妹牌花露水、盛锡福鞋帽、三星牌蚊香、龙虎牌人丹、金星金笔的发祥地。外国人还把南京路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牛津街、纽约百老汇并称,称其是太平洋西岸最繁华的商业大街。没逛过南京路,就等于没到过大上海——一百多年来,这一共识根深蒂固。我当然还要跟亲戚朋友介绍,南京路劝工大楼发生过“二九”惨案,永安公司绮云阁上升起了南京路迎接上海解放的第一面红旗。那时候,南京路的拥挤与喧嚣,非常符合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想象,以及对旅游城市商业街区的气氛渲染。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之际,互联网时代呼啸而至,南京路的规模、格局、商业模式及审美内涵必须与时俱进。步行街的改扩建参照了国外著名商业大道的设计方案,又符合并彰显了上海城市的气质与文化背景,它更宽、更美、更有东方情调,在整条街上还非常人性化地安排了几十个微空间——座椅、购物亭、问讯亭、电话亭、城市雕塑、街心花坛等,为游客的观光购物、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方便。步行街的中段还辟建了一个世纪广场,2002年12月3日,它成了上海人民庆祝申博成功的狂欢场所。作为一个对上海城市史略有研究的新闻工作者兼写作者,二十年来,我对南京路的感情与日俱增。每隔一段时间要与太太去食品一店、泰康或利男居买几样吃食,还经常与朋友在燕云楼吃烤鸭,在洪长兴吃火锅,在新雅吃粤菜,在海伦宾馆底楼的星巴克喝咖啡,至于沈大成的糕团,走过路过决不错过,其他风味小吃也经常领略。我的眼镜是在茂昌配的,手表是在亨达利修的,外套皮鞋是在置地广场买的。我已经在朵云轩参加过三次画展——我的第一件画作是在南京路与世人见面的。每年春节前,我都要去三阳、邵万生采办年货,火腿、鱼鲞、醉蟹、桂圆、香菇,这些商品在淘宝网上都有,但我就认百年老店,服务好,质量好,能找回妈妈的味道。我以为,南京路步行街的升级换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城市文化为依托、以街区历史为经纬的理念,在导入众多世界一线名牌以及更大范围的现代科技文明、商业文明成果的同时,给国货名品特别是“上海制造”留下了足够的展示空间与机会。这就是南京路步行街的底色和初心,是中国特大型城市商业街区应有的价值取向!有一段时间,我得知有关方面为南京路步行街的人均消费水平缓慢爬坡而纠结,这几年随着商业网点的调整,想必应该提升。我还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呼啸而至,意味着链式商业模式的终结,转而进入岛式商业模式。大型商场内吃喝玩乐购一应俱全,一站式服务更符合现代消费行为的特征,那么以百联世茂为代表的“销品茂”的横空出世和市百一店的成功改造,也昭示着南京路的华丽转身。或许有人会问,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花一个多小时从南京路步行街的东头走到西端吗?
是的,商贸零售业猝不及防地进入了一百年来之大变局,老旧的百货大楼曾经希望以“热水瓶换胆”的方式来争取延年益寿,想不到最后连“脱胎换骨”都难以摆脱日薄西山的困境。人们步行在南京路上的目的也有所变化,追求体验、记录影像、储存记忆的人肯定超过单纯购物的人。中华第一街的存在价值也应该随之而重新评估,有必要注入新的内涵。历史告诉我们,南京路曾是西方文明在上海登陆的第一落点,第一盏煤气路灯、第一盏钨丝电灯、第一台电话、第一辆电车、第一幅商品广告……都是在此登台亮相的。新中国成立后,南京路的橱窗闪烁着新时代的熠熠光芒,成为展示上海经济发展、商品流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窗口。而且,这些五彩缤纷的橱窗还从许多细节体现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智慧和海派文化的特征,成为外省人窥视、想象、模仿海派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今天,南京路不仅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应该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上发挥独特的作用,营造海派文化的强大气场。花开花落,潮起潮涌,南京路步行街每天吸引着来自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游客,这里回荡着萨克斯管的音韵,搏动着街舞的节奏,弥散着国际大都市的时尚气息,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在分秒必争地释放。接下来我们可以设想,南京路的各大商厦内可以举办各种艺术展,在某幢老大楼里辟建一个南京路博物馆也值得考虑。世纪广场可以作为周周演的大舞台,LED大屏幕可以讲述上海的故事,以民间艺术团体为主体的闪唱、闪舞、闪诵活动也可以成为双休日的“文化快餐”。所以,花一个多小时从南京路步行街的东头走到西端,应该获得更为丰富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昔日,南京路的许多中资商厦大都出自广东和宁波两大商帮的手笔,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成就了名符其实的“中华第一街”。今天,更多的新上海人在此迈出人生第一步,南京路又成了敢于创业、乐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年轻人的乐园。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改革开放的缩影。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必将给南京路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也将成为南京路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的软实力。一百多年前,西方文化在此登陆,一百多年后,中国文化、海派文化在此出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