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生活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或许每个人都在某一个时刻思考过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是否令人满意。但无论答案如何,这都是独立个体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评价也完全出于主观判断。而对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何传启和他的研究团队而言,对生活质量的满意与否却不仅仅代表着这些。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以及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何传启
研究人员眼中的“生活质量”
事实上,研究人员“盯上”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便已经有学者将注意力放到了生活质量研究上。
在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之后,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富,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生活的环境和质量。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他的《丰裕社会》中首次阐述了“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60年代,美国政府更是把提高生活质量纳入国家发展目标。从此之后,一部分美国学者投身于生活质量研究中,并发表了许多成果,如鲍尔的《社会指标》、罗斯托《政治和成长阶段》、坎贝尔等人的《美国人的生活质量》等。七十年代左右,该研究已经扩展到全球。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在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和飞速提升的生产水平冲击下,中国的研究者们也逐渐注意到生活质量这一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
到现在为止,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对生活质量研究提出了许多相关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社会学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文明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多重差异理论),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等,为更全面、更科学地考察这项涉及到诸多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量化你的生活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生活质量”很容易理解。但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只是容易理解是不够的,作为一门新生的科学,它必须有确切的定义,能够量化,且具有普适性。
对于生活质量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它,形成不同的认识,犹如“盲人摸象”,大家各有侧重。何传启认为,生活质量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含义:生活状态反映现实生活的健康、舒适、幸福和满意程度;生活评价是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满意度;生活追求是人们对更安全、更健康、更满意和更幸福的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生活质量的三层结构
究竟应该如何准确而全面地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呢?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指标,包括反映生活条件和状况的客观指标、关于生活感受的主观指标、以及两者相互结合的综合指标体系。客观指标包括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美国人类发展指数等;主观指标包括世界价值观调查的生活满意度指标、澳大利亚的国家幸福指数和个人幸福指数等。近些年来,基于综合指标的生活质量研究更加受到重视,被认为可以提供更加完整的图像。例如,英国的国民福祉计划、加拿大幸福指数和不丹王国国民幸福指数等,国际组织OECD美好生活指标和欧盟生活质量“8+1”指标体系等都属于综合指标。
欧盟“8+1”生活质量模型
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19》生活质量的量化研究中,生活质量被分解为四个部分:私人生活、公共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满意度。前三者被统称为现实生活,可以采用相关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具有良好的国际可比性;生活满意度则是客观指标衡量满意度和主观感受满意度的综合概念,可以用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具有良好的历史可比性。
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分析结构
这些指标几乎囊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生活选取了营养、健康、家庭、住房、消费与成本五个维度,公共生活选取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活四个领域的十一个维度,生活环境选取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五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并主要关注其共性与规律。
研究世界,服务中国
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与不懈追求。生活质量现代化是20世纪以来人类生活质量变迁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需要保持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既要完成从工业经济主导向知识经济主导的第二次现代化过程,又要发现自身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向其借鉴经验、积极学习,向国际领先水平靠拢。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提高和升级,又有降低和后退。
中国生活质量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生活质量现代化。从1990年以来,我国的生活质量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快的增长。截至2016年,中国生活质量指数为48,排名世界131个国家的第54位,生活质量水平达到初等发达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54个指标中有18.5%处于中等发达水平,68.5%的指标处于初等发达水平,13.0%指标为欠发达水平。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正在发生转变,公共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上升。家庭生活出现三个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老龄化、婚姻生活出现多种形式。
2000~2016中国生活质量指数
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生活质量指数(QLI)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相比,绝对差距为52;现实生活质量指数(QALI)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相比,绝对差距为57。整体水平和多数单指标水平都有着明显的国际差距。
总而言之,中国生活质量在21世纪取得了很大提升,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都有提高。但必须意识到,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
民族复兴有科学,国家发达有机遇
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也是中国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国家目标。这是一个跨世纪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19》预计,中国有可能在21世纪末全面实现现代化。在未来30年内,生活质量现代化将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领域。而对于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分析,可以为制定中国社会和生活质量现代化政策提供参考。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9》中提出了针对如何实现国家层面生活质量现代化共性目标的战略重点:建议以全面提高生活满意度为导向和核心目标,以个人生活质量现代化和公共生活质量现代化为两翼,以生活环境质量现代化为支撑,以提高经济质量和科技创新工程为推力。同时给出了包括实施“国家生活质量议程”、“美好生活行动纲要”、“经济质量十年议程”与启动“生活质量科技创新工程”等全面提高生活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自从上个世纪末以来,何传启便致力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他主持完成《中国现代化报告》年度性报告18部、报告摘要5部,获得了国内与国际学者的高度赞赏。他指出,“加强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探索中国复兴的科学基础和合理路径,既是中国科学家的历史责任,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在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中,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是人类发展的大方向,信息革命和新科技革命是国家发展的新机遇。尊重规律和把握机遇的国家将会走向成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