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在二十四节气中,“小雪”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地面上的露珠凝结成晶莹的霜,天空中的雨滴幻化为飘飞的雪。由于天气还不算太冷,雪刚落地便融化了,只见天空中雪花纷纷扬扬,却很难在地面留下残琼碎玉。气象预报常说的“雨夹雪”,正是这个时节的最好写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寒风冷雪中,金黄的菊花已呈现凋谢之态,缤纷的枝条低垂着。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小雪》诗云:“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诗写得平淡、自然、轻盈。那在风中飞舞的雪花让人百看不厌。
小雪以后大地封冻,田间农事活动基本结束了,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人们在家中点起了火炉取暖,家家户户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包括白菜、萝卜)及鸡鸭鱼肉等,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以备过冬食用。
初冬时节,羁旅在外,飘泊异乡的愁情古人,见到飘然人间如厚厚云絮般的雪花儿时,莫不思绪万千,由此也诞生了不少的咏雪佳句。但凡提起咏雪的名句,很多人想到的大概是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作者以轻盈的柳絮喻雪,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使诗境愈显幽美。其实,从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从陶渊明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再到苏东坡、辛弃疾、郑板桥,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所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主流文学体裁,无不和雪缠绵缱绻,情深意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是李白的雪,大气磅礴,意境开阔;“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笔下的雪,静中有动、清新淡雅;“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的雪美丽娴雅,饶有情趣;“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于长安写下一首《对雪》。诗人独对乱云及飞雪,反复愁吟,满怀愁绪。空有报国之心,奈何无从着力,心之伤悲可以想见。郑板桥的《咏雪》诗特别有趣,他把十个数字嵌进诗里,读来朗朗上口:“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寄月禅师有诗云“闻道安禅处,深萝任隔溪。清猿定中发,幽鸟座边栖。云影朝晡别,山峰远近齐。不知谁问法,雪夜立江西。”这是一首清雅神妙,令人折服的禅境诗。清猿与幽鸟,仿佛也在修禅入定,与习禅的衲子一道,自在安适;那苍穹中的云影,朝晚变幻多姿;连远近不齐的山峦也朦胧成了一体。尾联以神来之笔,描摹诗人神奇的幻境:雪夜中的静立于大江西边的一座山峰,就好像一位安心求法问道的僧人,那么虔诚,那么宁静。诗中呈现的意境清雅神妙,透人心骨。
星云大师说:“万般烦恼皆因心动,动乱颠倒终归寂静。”世间不管如何差别动乱,在悟禅的人看起来,千差万别仍然归于平等,动乱颠倒终亦归于寂静。倘若我们能在这世间对五欲不拒不贪,对世间不厌不求,以朴素自然的心境、随缘自适的态度,就可在静心中过属于你自己的美满生活。
四川 成都 青城山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浙江 杭州 灵隐寺
林夕说,
我们都是风雪夜中赶路的人。
因为相遇,
融化了彼此肩头的雪花,
而后因为各自的路线不同,
相距越来越远,
雪花再覆肩头。
我们的一生,
就是不断在聚合别离中。
『风花渲染雪月无长,
一阙痴寒醉在人间。』
河北 塞罕坝
雪地里的驼队,
在夕阳下,
吐着白气。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内蒙古 大兴安岭
清晨的阳光给雪地里漫山的白桦林笼上了一层金黄。
湖南 吉首
织布的苗族老奶奶,
一丝不苟,
非常细致。
我发现在旅游淡季,
偌大的苗寨村子里,
坚持穿戴传统服饰的,
只有老人了,
恪守传统的,
往往也是这些老人。
浙江 湖州 南浔
冬令时节后,
清晨里少有游客,
挂着蓝印花布的几艘游船轻轻荡在水面上,
随着青蓝的天色,
目光所至,
几欲忘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