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迷来说,《三国演义》小说中武力排名第一的人当然是吕布,但是谁是仅次于吕布的人,争议就始终不断了,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马超最有资格,甚至还有不少人说,如果马超再早出生几年,有机会跟吕布交手的话,也许三国第一名将的位置,可能都不一定是吕布,当然,这种讨论只能是局限于小说当中,在真正的历史上,即使马超和吕布有机会打遭遇战,也不可能出现他们二人单挑斗狠的情形,但小说将二位神勇异常的猛将刻画的太过深入人心,所以才给无数人以遐想的空间,而这也就是小说的魅力之一吧。
当然,大家认可马超的勇武,主要还是从他为父亲马腾报仇,杀败曹操手下一干名将,直教曹阿瞒割须弃袍开始的,但马超战胜曹操,即使吓得曹操惊呼,马儿不死,自己恐怕没有葬身之地,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时的好勇斗狠,从战略整体眼光来看,马超的谋略当然比不了魏武帝。而马超之所以如此愤怒,其实也是因为曹操诈术太高,诱杀了马超的父亲和两个兄弟,才让锦马超取得了哀兵必胜的效果。那么,曹操又是如何诱杀马超的亲人,他为什么要使用如此手段呢?
其实按照历史的真相来说,马超的父亲,马腾之死未必要怪曹操,主要原因还是出在马超身上,因为马腾早已被曹操招入朝廷做官,留下马超镇守西凉,马腾和两个儿子马铁、马休本来就有人质的意思,但马超根本不考虑这些,反而在曹操攻打张鲁,途径西凉的时候,担心曹操使用假途灭虢之计,也就是以打张鲁为借口,其实就是为了吞并自己的地盘,于是,马超根本不考虑父亲的安危,反而联合了与马腾关系不好,在西凉一代以造反出名的韩遂,并且把韩遂比喻成自己的父亲,毫无顾忌地兴起10万大军,跟曹操展开了激战,也许在马超看来,只要打败曹操,父亲和兄弟们就可以获救吧,因此,尽管马超在一开始给曹操吓得不轻,但是最终的胜利者还是曹操,这样一来,马腾父子三人自然是毫无悬念地被曹操“秋后算账”了。然而,这段历史到了小说家笔下,就被改编成了曹操先杀马腾,才激怒了马超兴兵,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艺术效果,凸显出曹操的狡诈,以及马超的悲壮之气。
于是,在小说中,曹操始终忌惮马腾这个终于汉室,又拥兵自重的西凉统帅,对后方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决定再一次南征之前,决定彻底解决掉马腾这个后患,这才下令召马腾进京做官,等马腾一来,就杀掉他们父子三人。而马腾在接受到这个命令后,也是跟几个儿子讨论过的,马超的意见是不要上当,但马腾觉得,有神勇的儿子接管兵权,曹操也一定会忌惮三分,并不能把自己怎样,便拒绝了马超的提议,反而带着马铁、马休以及侄儿马岱,一起赶赴许都,并且委托韩遂在西凉帮马超掌控大局。等马腾来到许都城外安营扎寨时,曹操派出了门下侍郎黄奎前去劳军,但因为黄奎一直看不惯曹操弄权,便将曹操的计划对马腾和盘托出,马腾当然很愤怒,于是他最终跟黄奎商议,要利用曹操的阴谋,趁他来给自己宣读圣旨的时候,索性里应外合,杀掉曹操。但问题是,黄奎这人实在没用,高兴之余多喝了两杯,竟然将如此大的秘密说了出来,结果黄奎的小舅子苗泽,果断背叛了姐夫。
等曹操听到苗泽的告密后,不仅没有奖赏他,反而将这个为了自己的私欲出卖亲人的小人抓了起来,但他也非常重视苗泽的情报,索性来了一个将计就计,安排了自己手下的四大名将——曹洪、许褚、夏侯渊和徐晃,让他们擒杀马腾。结果在第二天,按照原定计划宣读圣旨之际,曹操并没有出城,反倒是让曹洪一马当先,来会马腾,但马腾以为就是曹操前来,满腔热血地率领子弟兵冲上前去,一看对面来的是曹洪,这才知道中计了,立刻回撤,但为时已晚,左有许褚,右有夏侯渊,正面有徐晃包抄,四大曹营名将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彻底包围了马腾父子。结果,在乱战中,马铁被乱箭射死,马腾和马休也突围失败,被生擒活捉。最终,马氏父子二人,跟黄奎和苗泽一起被曹操杀掉,这才有了激怒西凉锦马超,为报父仇兴兵血战的精彩故事。
然而,经过小说和历史真相的对比,就不难发现,小说设计的再怎么复杂,也难免有漏洞,首先,曹操就算召马腾进京做官,也没必要立刻杀掉马腾吧,因为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西凉军马不再骚扰自己,可是立刻杀掉马腾的话,只能适得其反,加速西凉军马的仇杀,雄才大略的曹操会这么选择吗?其次,一个小小的黄奎拿什么跟马腾“里应外合”呢?这本身也是不合逻辑的,更何况喝点酒就胡说八道的人,怎么可能被身经百战的马腾如此信任,跟他商量这种机密大事,就不怕他是曹操派来的诱饵吗?这也实在是低估了马腾的智商。因此说,小说的改编,其实是以牺牲曹操和马腾两人的智商为代价,以便凸显出马超的神勇威武,但这种写法,大家看故事的时候,觉得精彩好看就够了,但千万不要拿着小说全部当历史才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