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的古装剧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画面,江湖侠客去酒楼吃饭,点菜时不看价钱,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不点银子,这样的画面在古装剧中到处可见,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不就体现了江湖侠士的大气豪迈嘛,起初都是这样认为的,吃饭不需要问价格,吃完了放下银子就走。可是银子给的多了吃饭的人不就亏了吗?银子少了的话,店家不就赔钱了吗?我们今天聊一聊古代这一现象。
在真实的古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用得起银子,大部分人去饭店吃饭还是用铜板来结账的,铜板体积小易丢失,于是古人将铜板用线串成串,这样不仅打理起来特别容易,而且不易丢失,所以就有了“钱串子”这一说。在当时能够用白银吃饭的人绝对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能够有能力收取银子的店家也不是普通的小饭馆,这种饭馆基本上都很有实力,专门会有一个称银子重量的小称,但是这样依然无法保证收回来的银子刚好对得上饭钱,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商家的信誉了,如果是没有信誉的店家,自然会将多出来的银子放进自己的口袋。
在古代,做生意一般都以信誉为重,在那个年代,不会讲什么契约精神,所以古代的商人就是靠着长久以来的信誉将生意一步步做大的,如果没有信誉,基本上也做不了那么大,也就是说店家贪图客人的银子者这种可能性基本没有。况且能够随手花银子的人,在古代基本都是达官显贵,名门望族的人,对于他们而言是根本不会在乎一顿两顿饭钱的,所以自然也不用问饭钱多少。有的人甚至直接可以“刷脸”吃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上面所谓的“刷脸”吃饭,就是在当地的有钱的人,这些纨绔子弟会经常在外饮酒作乐,而这些店家自然也认识他们,心里也清楚他们的家住在哪里。所以这些人就可以不用当面付账,店家会派人择日去这些大户人家中收取银子的。那么在古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有多大呢?
在古代,一两银子在清朝可以购买两百斤的大米,在宋朝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百多斤的粳米(精致的大米),在清朝二十两的银子足够普通农家人一年的开支,在宋朝二两银子便足够一个老百姓一年的吃喝。一般胡人会将直接做好的银子称为纹银,而纯度较差的叫做低银,所以在古装剧中,这些场景是不可以作为历史考证的,实际中如果一个陌生人来店里吃饭,也和当地人一样吃饭不问价格,吃完饭直接掏钱走人,这时的店小二也会将银子称一下,避免赔钱或多收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