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对电影《敦刻尔克》的高期待值,使一批出版物悄然升温。(均资料图片)
电影《敦刻尔克》明天上映
■本报记者 陈熙涵
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最新执导的年度口碑大片 《敦刻尔克》 将于明天在中国大陆上映。
电影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海滩上,面对德军的步步逼近,他们不得不为命运背水一战。这次撤退,英法盟军成功回到英国本土,保存了最后的军事力量。
撤退发生在1940年5月26日。当英法盟军防线在德国装甲部队的快速进攻下崩溃,英国决定将盟军从法国撤走。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成了40万盟军的海上退路。之后的九天,在德军的猛烈空袭下,近34万人从敦刻尔克撤出,但依然有2.8万人阵亡,4万人被俘。同时,英军大量重型装备被遗弃在敦刻尔克。
如二战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一样,“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成了文学家和导演不断演绎的故事。虽是惨败后为了保存实力的撤退,但依然有许多史家评价其为“胜利的战役”“敦刻尔克奇迹”。
由于电影 《敦刻尔克》 已于7月21日在北美及部分国家/地区率先上映,至今已积累下了不错的口碑,一些评论不吝赞美,造就了该片在我国电影观众心中的期待值。记者最近注意到,一批与电影或与电影背后的历史细节相关的出版物悄然升温,成为最近图书市场的一个热点。
同步引进出版与电影形成“捆绑销售”
“纵观二战历史,对于英国人来说,敦刻尔克可以被看作是初期不利战局的终点;而对法国人来讲,它却是不幸结局的起点。”曾有人这样概括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整个二战中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电影 《敦刻尔克》 之前,有关这场大撤退的出版物,在欧美并不少见。
1940年,法国小港敦刻尔克奇迹的九天改变了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英国历史畅销书作家约书亚·莱文的纪实文学 《敦刻尔克》,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亲历者讲述的珍贵历史细节,以一种主观的、体验式的方法,描述了大撤退中人们的状态,展现了在德军包围下30多万人成功转移撤退的奇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了这个充满谜题的历史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诺兰的电影剧本,便是在约书亚·莱文这部作品基础上的一次二度创作,作家本人还担任了电影剧本创作及拍摄的历史顾问。记者日前从重庆出版集团获悉,随着电影公映的日益临近,该书已被大量预订。书中新增了约书亚·莱文与导演诺兰面对面的访谈、精彩剧照及相关历史图片,还收入了大量电影拍摄花絮。最后一章,诺兰还亲自解读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
另外一本“爆款”,来自美国著名作家、历史研究者沃尔特·劳德的《敦刻尔克的奇迹》。该书将于9月1日与电影同步发售,这两天在电商网站的预售量已经突破1000本。沃尔特·劳德的大名之所以被国内读者知晓,除了他先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履历外,就是他在1955年推出《此夜永难忘:“泰坦尼克号”沉没记》引起轰动,迅速被奉为记录“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的经典之作。沃尔特·劳德会对敦刻尔克的这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写就《敦刻尔克的奇迹》一书,可能就来自他就读耶鲁期间适逢二战,不得不中止学业入伍赴欧作战的那段经历。劳德借“泰坦尼克号”成名后的30年间,先后写作出版了11部畅销书,成为“历史叙事”领域的名家。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电影《泰坦尼克号》,请当时已80岁高龄的劳德担任顾问。劳德逝世后,《敦刻尔克的奇迹》英文版在美国亚马逊历史小说类销售排名第一。
打捞散落在电影之外的历史真实
日前有评论指出,《敦刻尔克》是一部诺兰风格十分突出的电影。它与《拯救大兵瑞恩》等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大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是全景式地展示战争,而是表现人的求生。
在导演个人风格的主导下,一些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和细节淡出了银幕。比如,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德国士兵,也没有对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对德国进攻态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德国第19装甲军司令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等重要历史人物的展现。事实上,敦刻尔克撤退的戏剧性转折,让更多的观众甚至愿意在看过电影之后,进一步去了解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及人物。比如英国人当时是发动了民用船只帮助救援撤离;撤退是秉承着英国远征军优先的标准;丘吉尔当时预计只能救回45000人;是法国士兵拖住了德军,从而使得大量英军得以成功撤出。
有史记载,1940年5月15日早上7点30分,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在熟睡中被叫醒的,而在电话那头的法国总理雷诺用英语对他喊叫:“首相阁下,我们已经被打败!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役!”当时,色当的防线已被德军突破了,德军坦克像潮水般涌来。这一切是当时的英法盟军始料未及的。随着更多史料的逐渐披露和一些口述资料的被挖掘,人们得知,德军从入侵波兰后就开始逐渐完善自己的西线作战计划,而盟军在军事上完全失策,造成了之后的被动。
战争充满了变数,更充满了不可思议。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前夕,德军最近的坦克离敦刻尔克仅10英里,即将要对盟军形成合围之势。然而,1940年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这一命令为英法盟军的撤退提供了有力的时间条件,至于希特勒为何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几十年来众说纷纭,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也疑惑不解。正是通过为数众多的出版物,使这段传奇的历史得以在今天还被人反复谈论。比如,在与 《隆美尔战时文件》 及 《失去的胜利》 一起构成 《二战德军三大文件》 的 《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 一书中,作者通过古德里安之口回忆了当时德军坦克部队的进攻情况,并指出,虽然命令已经下达,但5月24日当天一部分的德国装甲部队实际并未停止攻击。
著名的 《第三帝国的兴亡》 对希特勒下达的那道停止进攻的命令也作了一定篇幅的披露。该书在中国一版再版,最近的一次再版是2015年6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另外,涉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相关图书还包括约翰·基根的 《二战史》 等。
国内专门描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书籍数量不多。《二战目击者:敦刻尔克大撤退》更是少有的一部以中国人的视角讲述这段历史的著作。作者刘恒从英法盟军的溃败开始写起,穿插了撤退成功后英国国内的反应以及撤退对之后战局的影响。在序言中,作者写道:“对于‘放虎归山’的德军来说,击溃而未能歼灭英法盟军的胜利又何尝不是一次“失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