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App页面。(均资料图片)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纸质版《新华字典》,到移动终端可下载安装的新华字典App,老牌工具书的线上转型引发读者热议。上图:第11版《新华字典》。
本报记者 许旸
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修订的 《新华字典》App上线,免费版每天仅能查询两个字,解锁全部内容则需支付40元。人们广泛的疑虑指向:前有纸质版字典,网络上也不缺五花八门的词典应用,这款官方授权的工具书平台能否提供超出预期的应用功能? 老牌工具书如何线上突围?
有学者谈到,数字化正残酷拷问着词典在物理维度上的存在,又对文本容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度———一旦将厚达几千页的“砖块”浓缩于终端设备上那枚应用图标,其背后就是一座如宇宙般昼夜膨胀的语言信息库,改变着读者的信息抓取与传播方式。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童力军看来,未来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将实时更新,“版本”概念不断淡化,而老牌工具书探索数字化,需自动代入“互联网产品经理”角色,从用户角度提供增值服务,打造兼具权威、便携的有声有色立体百科平台。
数字化不仅仅是“纸面搬运”
《新华字典》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几代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广为大众接受。如今身处互联网时代,各种线上搜索引擎、在线百科令人眼花缭乱,这款《新华字典》App面世后,引发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有网友称赞是“少有的国产科技良心,功能设计花了心思”,也有人吐槽“盈利模式有待商榷”。
有业内人士直言,一些在线工具书良莠不齐,不能完全满足严肃的求知、科研欲求,而以《新华字典》《辞海》等为代表的老牌工具书,其核心竞争
力正在于准确权威,但“消费权威”还远远不够,读者也需要有趣、有活力的体验感。
不难发现,《新华字典》App除了提供单字、词语、汉语拼音、部首、笔画数等一框式检索渠道,也支持手写、摄像头取字和语音输入等,吃不准的发音可以点击按钮,听知名主播的标准读音。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款软件的定位,是开放式迭代更新工具平台,结合音视频、动画甚至三维模型,甚至囊括了知识问答、生字本复习新华字典、易读错字闯关游戏、人名地名读音大挑战等服务,给读者更丰富的互动阅读、语言学习体验。
“词典社交”是趋势,吸引网友提供时髦新鲜的语料
如何让收编的词汇尽可能处于源头活水的状态? 多名辞书界人士都谈到,“词典社交”是不可回避的潮流趋势。
比如,正在编纂中的 《英汉大词典》 第三版,数字化转型是最大亮点。在团队的设想中,读者不仅可查询纸质版所有内容,还能在线扩容现有词典,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融入”功能后,网友可拍照上传包含用例的实景照片,为词典编纂提供时髦新鲜的语料。《英汉大词典》 第三版主编朱绩
崧说,“词典社交”意味着词典编写前后,要尽量吸引读者与编辑团队一起交流。“编纂处核心成员虽不到十人,但成千上万的热心读者都是潜在成员,可随时随地提供新词、新义、新例证,它们既可以来自莎士比亚名作,也可能源于英剧 《唐顿庄园》 等。网友提供素材,编辑把关加工,如果读者提交的建议,体现出某一领域或行业的专业水平,团队也会联系网友‘入伙’。”
在朱绩崧看来,词典未来的形态,要高度适应互联网生态,吸引大量专业人士、语言爱好者参与。这种“用户友好”的体验,并不仅仅是多几个炫丽的功能,而是让读者愿意停留在页面上及时获取所需。他举例说,当网友在do、make、go、Get等中文意思接近的超长词条页面翻了几十次屏,真的会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吗? 此时,信息的筛选、高效传播就为词典重新构建用户友好界面提供了机遇。
同样,2019年将面世的 《辞海》网络版,也支持开放式在线编撰,利用大众智慧完善修编。不过,也有专家提醒,开放式更新,并非复制粘贴就可撰写,不少词典编纂平台依然有专家编辑的三审制,一些词条的编纂权限面向公众开放,但采用与否,取决于后台编辑与专家的审核。
此外,不少技术人员关注到,在线辞书的检索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同步催生了记录用户使用轨迹的大数据,有助于精准掌握用户使用习惯和需求、了解读者搜索行为,这也会“反哺”出对社会流行词、词语热度背后心理等领域的研究。未来的 《新华字典》 App是不是也会在“词典社交”上有所探索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