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台湾的五月天乐队即将在下月发行新专辑。作为第一批入驻阿里星球数字音乐平台的艺人,他们在该平台发起独家数字专辑预购。尽管专辑名字尚未公布,也只有两首歌曲可供试听,然而预售一个月销量累计已近10万,足见他们的号召力。图为近期五月天在香港红磡体育场举行演唱会的热闹场面。图/CFP
数字音乐的全面正版化,被认为是互联网音乐产业加速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而后资本大批涌入音乐产业,流媒体、线下演出、在线直播、音乐教育各显神通,挖掘音乐产业链各环节的在线产值。风生水起的背后,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不盈利。相比于国内已经打开的电影市场,国内音乐市场尽管坐拥近5亿的在线收听用户,人均年付费仅1元出头。所以,版权拉锯战之后,各大平台很快意识到一件事,版权或是平台销售内容时需要争取的核心资源,而一味追求几个热门歌手、大唱片公司的数字音乐版权,只会把音乐产业做成几家互联网资本恶性竞争的天价饭局。
业界人士认为,在线收听不挣钱的当下,并非得版权者得天下。与影视的网络化之路一样,作为创意产业,互联网下的音乐产业发展,比拼的是创新意识和运营思路,为音乐服务增值,打通产业上下游,搭建合理的数字音乐生态系统。
音乐从CD变成数字流,卖服务还是卖产品
近日,国际唱片业协会最新发布了 《2016全球音乐市场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音乐产业收入增长3.2%,其中数字音乐以67亿美元的收入首次超越实体音乐,占到总音乐产业总收入的45%。其中,中国音乐产业增长超过60%,成为第二大增长国。基于这样的产业发展潜质,赢得资本关注并不意外。
一边是数字音乐收入的快速增长,另一边却是不盈利的尴尬。去年法国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平台Deezer一度启动IPO计划上市,可不到一周就宣布暂停,有分析师指出,阻遏上市之路的原因就是“不盈利”。就连全美最大的音乐平台Spotify,去年坐拥高达15亿美元的收入,仍未实现真正盈利。全球唯一的一家流媒体上市公司Pandora,曾有着上市一年半盈利的成功开局,然而近期由于经营不佳,其市值已从最高位的70多亿美元跌至10多亿美元,甚至传出“卖身”的消息。
只是把唱片搬到了网上卖,为何迟迟不能盈利? 新音乐产业观察创始人陈贤江分析:“唱片时代,乐迷购买的是一个产品,而当磁带和CD变成了数字音乐流,以包月订阅收听或者按首付费下载,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更接近于购买服务。”
为此,不少平台尝试为“音乐流”增加附加值。比如,用户在某平台购买周笔畅的《翻白眼》系列数字音乐专辑,除了播放下载权限之外,还能获得包括亲笔信、专属铭牌在内的专辑礼包。
拓展衍生业务刺激粉丝消费曲线发展
在为音乐内容增值的同时,不少平台也在尝试拓展衍生业务,刺激消费。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近期计划赴美上市的海洋音乐,但其本身的音乐业务并不挣钱,旗下直播业务拥有更强的变现能力。酷狗副总裁谢欢也在此前印证了这一观点,“目前来自游戏业务的收入高于广告,但将来的变现可以有更多方式,过去听音乐是用户的刚性需求,而未来10年则会是直播”。酷狗旗下的繁星直播,以网络歌手直播唱歌为主要内容。
另一边,近期上线的阿里星球则把重点放在粉丝经济上。打开这款手机应用,听歌这个核心功能已经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粉丝互动。有意思的是,目前排名前三的艺人李易峰、宋仲基和林允儿,没有一个是音乐人出身。
业务重心迁移带来的阵痛最直观地表现在老用户的评价上。阿里星球正式发布后在苹果商店评分一度不足两星,评论中甚至有的用户表示要告别这款“从诺基亚时代以来一直使用的充满了青春回忆的音乐播放器”。原来,阿里星球这款手机应用的前身是天天动听,一个纯粹的音乐播放器应用,如今把粉丝线下与偶像见面,音乐人寻求词曲合作、企宣推广等各种功能也集纳其中,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似乎是一个冗余的产品。全新面貌上线,却损失不少忠实用户。
过去的互联网产品通常解决的是用户的某一需求,而阿里星球试图解决音乐相关的所有需求。在陈贤江看来,没有参与版权争夺的阿里音乐作为后来者,渴望以这样一个涉及产业各个环节的产品打造自己的封闭音乐生态系统。他说:“如果阿里能够通过强大的运营将产业资源高度集中,形成内部的资源互动,那么阿里星球就有可能像阿里巴巴那样,成为颠覆传统模式的存在。”
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