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然
20世纪50年代,西方乐界兴起恢复巴洛克早期及之前音乐演奏与研究的“古乐运动”,至今方兴未艾。六十年过去,这场西方文化运动终于来到东方,并引起了一批爱好者的注意。几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古典音乐文化重地相继引进了一系列早期音乐节,诸多重要的古乐音乐团体来到中国。由古乐运动的代表人物霍格伍德创办的英国古乐协会便是其中极富声誉的乐团。5月8日,他们第三次来沪,在贺绿汀音乐厅演绎了一场极为精彩的维瓦尔第、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盛名之下,这场音乐会并无太多宣传,照样引来不少观众,近乎座无虚席。回想去年古乐版《唐璜》、古乐大师约第·萨瓦尔等音乐会的火爆,古乐进入中国不过十余年,却常常能独领风骚,也算是中国古典乐坛一景。同以往多是爱乐者占领音乐厅的情形不同,这次并不熟悉古乐的普通听众也很多,因而也是一次领略纯正早期音乐风范的绝佳机会。
古乐的密码在于“博古演绎”,这是当下与历史的对话。不同古乐团对待历史的态度也不同。一种如约第·萨瓦尔,让埋在故纸堆中的“死音乐”复活,却注入当代的精神与力量;另一种则如英国古乐协会,让一切都回到音乐被创作之初灵动炫目的传统中去。音乐会选取不少效果酷炫的知名作品,很走大众路线,包括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维瓦尔第的《赞美诗:在涌动的大海上》、《D大调协奏曲(RV562)》以及包括《风雨飘摇》在内著名的炫技性咏叹调。音乐会开场,乐团艺术总监理查德·埃加坐在中间,担任羽管键琴领奏,小提琴、圆号、大提琴、低音提琴及大管、双簧管依次从左至右站定,并向听众们介绍他们手中的仿古乐器。演奏时也并没有熄灭观众席灯光,观众与舞台被拉回巴洛克时代的距离。当音乐响起的那一瞬,仿佛产生了一个交错倒流的时空,甚至恍然有穿越的错觉。
无论作为一个普通听众,还是以挑剔的“评论”眼光对待,用完美无暇形容英国古乐协会当晚的演绎并不过分。器乐作品彰显出高度默契的融合感,第一号《水上音乐》八首一气呵成,透出高贵、和谐的音色。《G大调协奏曲》短小精悍,简练灵动。而最大的惊喜当然是次女高音薇薇卡·让诺的杰出表现。这位这些年一直立足于世界各大古乐团巡演的美国歌唱家演唱了当晚的所有声乐曲目,精彩之极。轻松的台风拉近了与听众们的距离,巴洛克声乐高难度的技巧被她轻松驾驭,技巧与乐感全然融为一体。
音乐若只有美感而无灵魂便毫无意义。现代人读巴洛克音乐史,总要提及巴洛克歌剧因过分炫技令音乐缺乏内容,走向没落。我们常常谈论炫技的庸俗肤浅,其实是因为并未了解炫技的真正意义。整场音乐会的作品将巴洛克时代的辉煌与技巧极尽能事,却毫无流俗的痕迹。在这里,“博古演绎”的最终目的变得异常明确,那就是重新证明华丽技巧的意义。维瓦尔第歌剧如今已很少上演,那些咏叹调丰腴华丽得常常让现代人迷失在炫技之中。薇薇卡·让诺的技巧已不必多谈,而令人触动的,是透过炫目技巧背后所透露出的音乐,令人听见巴洛克时代绚丽技巧的真正意义。如《赞美诗:在涌动的大海上》 对诗句的描绘,《风雨飘摇》中,快递音流实则是对飘摇与不安的场景塑造……当晚的演绎,音乐家们实践乐团创立之初的承诺,还原它们原本的灵魂所在。
最后一曲结束,听众们发出衷心的喝彩。而我原本打算做记录的纸笔尚是空白。其实,我并无意对他们的艺术做出评论与解释,只是情之所至,就跟随他们穿越时空,一同进入另一个维度的音乐世界。(作者系青年乐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