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薇菁
“当下,中小学教育中最缺的是什么? ———是人文教育,是帮助这些青少年养成优秀人格的意识与方法。”上海语文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日前在2016首届上海儒学大会上疾呼。他说,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人的教养、人格与精神。然而,放眼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培养人文精神意义的语文、历史和政治三门重要学科,在这方面却作为甚少,而社会儒学教育中也不乏简单粗暴、损耗国学价值的现象产生,“因此,我想把儒学教育堂堂正正地请进中小学校园”。
首届儒学大会期间,来自上海各高校及相关领域的儒学研究、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校长和教育骨干就“儒学与当代中国”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精彩对话。上海儒学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认为,延续了一二十年之久而且还在持续发烧的来自民间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也印证了儒学回归与复兴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校长应直接参与“儒学建设”
校园课堂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不器”“舍生而取义者也”,乃至 《曹刿论战》 和朱熹 《观书有感》,这些采自《周易》 《论语》 《孟子》 《左传》 等儒家经书与后世鸿儒的名言名句,或以“论语几则”或以选段、摘录的形式出现在语文课本中,学生们早已朗朗上口。仅仅完成语文课标的规定动作,只是让学生们看到了清如许的溪水,还少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叩问。在黄玉峰看来,今天若将儒学真正引入校园,一定是系统性的。
自去年起,上海儒学研究会筹划建立了中小学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已吸引上海地区近50所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校长和教研组长主动要求加入其中。它们包括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七宝中学、市北中学、光明中学等一批实验性示范高中。
成立中小学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校长和教师的参与意识,探索儒学进课堂的方法,自上而下地推动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这肯定是细水长流的慢功夫”。黄玉峰说。二是希望形成有效的交流机制,来自学者、高校、互联网平台等各方资源,能和中小学对接起来。如今,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能不能每周抽出一节课时,专设为国学课。一个学期差不多20堂课的体量,能够相对完整地完成一次学习和体验的过程。如东汉经学家许慎编纂的 《说文解字》,虽然很多人不是将它视作起名宝典工具书,就是把它推向古文字学专业领域,但其实《说文解字》 也适合于中学生习读,从汉字的演变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渊源。
对于当前教育领域特别强调“竞争”意识,儒家文化对此也有着丰富而生动的阐述。“射”是古代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之一,比赛之后揖让而退,“其争也君子”。儒学经典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青少年修养其人格和品行,而这恰恰指向教育的使命和意义。
为社会儒学教育“去伪存真、正本清源”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有着10多年一线社会儒学教育经验。他发现,近年来有些读经组织、机构彻底脱离现有基础教育体制,在封闭的环境中“全日制读经”,不教授学生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有些读经圈中还流行“读经万能论”,宣称背熟经典就能对所有学科无师自通,就能考上清华北大哈佛。此类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在学界已颇受争议。
“儒学是具有建设性的、拥有不断成长生命力的教育体系,建立与经典开放式的良性对话才是当代社会儒学教育的基础,”柯小刚说,“儒学教育在当代社会,应该是行走的、动态的,具有开放精神的,绝非僵固、教条与粗暴的方式。”对此,黄玉峰也表达了他的观点,读经,自古以来就不是把学生封闭起来。它是孔子与弟子间充满趣味和哲理的对话,注重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是传递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认识世界的实践方法。儒学教育从来就不是僵化的。
“儒学的根在民间,它的生命力在民众的认同和参与。”朱杰人代表上海儒学研究会表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儒学研究会将推出“市民儒学讲座”巡讲,将传统文化辐射到全市17个区县,充分发挥沪上国学公益机构秋霞圃、国学新知等读书会的影响力,使儒学真正走向民间、深入民间。
首届上海儒学大会由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与嘉定区文明联合主办、道南书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