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书店即景。btr摄
在互联网+兴盛的时代,阅读方式变成愈来愈多元。除了纸媒,书、报和杂志也可以变作小小的移动设备里的0和1。或许只是阅读方式变更了,而没有高下之别:在地铁车厢里捧一本书,未必就比拿着一个iPhone或iPad更有文化——重要的是那是本什么书,在iPhone或iPad里看的又是什么。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优点是纸媒难以企及的:它快速、灵活、及时,成本更低,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性更强,而伴随web2.0而来的所谓UGC潮流(User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使读者同时也成为了作者(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仅有互联网是不够的。我们仍然需要书店,需要比传统书店更多一点的、我更愿意称之为“书店+”的空间。在2015年的上海(及至苏州等周边地区),我们见证了“书店+”的蓬勃兴起:从衡山和集、MUJI书店、JIC到二手书店Mephisto's等,虽规模、经营模式及特色各有不同,但都以各自的方式为书店注入了活力——它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之光。
位于衡山坊的衡山和集是“书店+”的绝好范例。衡山和集的英文名字叫TheMix Place,而“和”也有双重指涉:既是Mix(混合)这一动作所暗示的加法(+)之“和”,也是和谐之“和”。所以书店+的那个附加部分究竟是什么,便分外要紧——鸡蛋饼或贷款都不是合适的选项。衡山和集给出的答案是:一楼的咖啡馆,二楼的展览空间,再加上三楼可用于小型读书会的会客厅。于是书读累了可以喝一杯咖啡,以书会友也有了据点;书看累了可以看展览,而当前展览“豆本×巨作”恰恰是关于香蕉鱼书店制作的小书及《生活》这本大杂志的;会客厅举办的各类读书见面会则可以成为线下交流空间。
当然,这“+”的部分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书店必须足够出色、足够有特色。衡山和集不但有主打的电影特色书(占据整整两架)和杂志墙(在三楼有长达12米的杂志墙),其文学类及艺术摄影类的选书也是专业级别的。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并非显而易见的道理:“大而全”并不是优秀书店的主要标准,书店需要有个性、有特色、有自身的趣味倾向。
去年12月开幕的无印良品旗舰店则是“书店+”的另一模式。就书所占的规模和比重来看,或许称之为“+书店”更为妥当:在旗舰店的底楼及二楼,书散落在所售卖的杂货旁,所讲究的是相关性。旅行箱柜台边是旅游类书,餐具及厨房用品区旁的书则关乎烹饪。而在三楼,书以更集中的方式主题性地呈现:如关于书的书、关于上海的书及权威书人的推荐等。在无印良品旗舰店,书与日常的杂货仿佛是平等的,它无意建造一个教堂式的书店,反而让书渗透在日常生活里,成为某种必需品。
相较于比较大型的衡山和集及无印良品,位于北外滩的JIC书店则做了书的减法和读书活动的加法。JIC仅主打人物传记类书,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举办各类读书会上。他们举办中秋诗会,并与星期天读书会合作,多次举办“书影同观”活动,称之为北外滩的人文景点也毫不为过。
“书店+”的兴起也波及二手书店。上海的二手书店不算兴盛:瑞金二路弄堂里的新文化、复旦旧书店、山西路外文书店门市部、虹口多伦路上的内山书店及书城对面的上海旧书店是多年来屹立不倒的少数几家。而在2015年,几位媒体人在淮海中路妇女用品商店对面一幢建于1932年的老公寓里开了一间独特的二手书店Mephisto's。
这间具有魔鬼之名的二手书店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另一种“b&b”——不是传统的bed&breakfast(提供住宿及早餐的小旅馆),而是独特的bed&book,除了可提供短租服务的卧室外,整个大客厅变成了一间二手书店。几位店主都是爱书之人,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不舍得卖的书被藏在有玻璃门的书柜里,仅供翻阅及展示。但即便如此,出售的书目也足够精彩了:因为与多数贩卖出版社特价书为主的二手书店不同,这里的旧版及老版本“尖货”特别多,尤其是外国文学、艺术及社科类书,不少难得一见的版本——如米歇尔·布托的《变》或让·艾什诺兹的《高大的金发女郎》——这里甚至还有副本,且定价相当公道,与孔夫子上不少漫天要价的网店相比尤其如此。
Mephisto's虽开业不足半年,但也已接待了多位海内外作家,举办了多场小型读书会。参与去年“上海写作计划”的法国作家奥利维埃·罗兰在那儿举行了新书《水晶酒店的套房》首发,并邀来出版人陈侗与读者互动;而宝岛台湾访书客钟芳玲女士(《书店风景》《书天堂》作者)更在那儿度过了自己的生日。
互联网的确方便快捷,但它有时太多浩瀚,反而变得无从把握。你必须知道书名或作者,才能在互联网上、在网上书店里搜索它。而各种算法提供的“你可能也会喜欢……书”,常常会将人们的阅读视野框限得更加狭窄。仿佛悖论般,这些新兴的、并不追求“大而全”却能提供“多一点点”的“书店+”反而是这个时代的城市之光:它照亮我们阅读视野里那些灰暗的角落,让人们在0和1的世界之外能够面对面遇见、交谈,让书成为某种日常的必需品,成为可以辗转流传的、带有个人印迹的东西。同时,“书店+”们也为传统书店的转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作者系作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