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伪装者》中,王鸥饰演的女特务处长颇具争议。图/东方IC
胡歌(右)饰演代号“毒蝎”的军统特工,王凯饰演明公馆管家。(剧方供图)
在这个“荧屏抗战月”,电视剧《伪装者》姿态生猛。这不光体现在其全国网收视接近3,在同时段电视剧中稳定保持第一,更在其“闯入者”的身份——这部抗战正剧开播后便迅速闯入年轻一代朋友圈,成为网友的刷屏对象。而这一次的刷屏并非以往那种对“雷剧”的讽刺狂欢,而是一种情感的认同。
不少年轻网友正用打开网文与动漫的方式,解读玩味《伪装者》。主演胡歌、靳东以及王凯在剧中充满想象空间的互动被剪辑下来,形成粉丝文化中流行的CP组(即把自己喜爱的人物凑成一对);根据人物杜撰的剧中人“朋友圈”,也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
在业界看来,《伪装者》的成功无疑具有探路价值,其为正剧作品如何打破代际、与年轻审美对接提供了鲜活案例。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剧情与人物偶像化、娱乐化的过程中,情节本身的逻辑脉络却被不断消解。“比起低调严谨的特工,主人公更像一个不断晋级打怪的网络文学男主角”……这些“悬浮感”强的剧情,遭到不少网友吐槽。
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禁让人发问,如网文、动漫一般注重“爽感”的偶像化正剧到底能走多远?
热点:人物以“动漫二次元”质感刷屏90后朋友圈
《伪装者》以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为背景,以明家三姐弟为中心人物,讲述了各方势力间的角力。大姐明镜是红色资本家;大哥明楼表面上是汪伪政府官员、军统特工,真实身份却是共产党地下党员;三弟明台起先是军统特工,后又加入共产党成为“双面间谍”。剧中的主要人物皆多重身份,又被亲情这条剪不断的纽带捆绑,接踵而至的任务与人物间十足的情感张力,撑起了《伪装者》的可看性。
从一部可看性较强的正剧,到获得90后青年文化加冕的作品,充满“动漫二次元”质感的人物与情节设定是《伪装者》“进阶”的利器。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基本都能无缝嫁接到“二次元”语境中,如俊朗外形、高学历。此外,随手拨出镜片便可杀人的大哥明楼被不少网友称为“霸道腹黑”;能力非凡却不为自己谋求一文一名,凡事以大哥利益为重的管家阿诚则被观众归为“忠犬系”。
剧中人物就像是为网络文化量身定制的“畅销单品”,人物间关系更是经得起网生代的“二次开发”。与仅突出少数主角爱情纠葛的做法不同,《伪装者》中明家人几乎都是主角,戏份也相当,这使得《伪装者》中的亲情互动十分出彩。小弟怕大哥,大哥怕大姐,而大姐又最宠小弟,这种鲜明活泼的情感“食物链”设定带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有一场小弟、大哥、管家三人拿枪互相威胁的戏被不少网友截取转发。视频中,小弟拿枪指着大哥,护主心切的管家情急之下举起枪对着小弟,大哥怕伤到小弟让管家收枪,管家却让小弟收枪,三人围作一圈就此僵持不下。这种活泼得几乎有些“疯癫”的表演无疑增加了青年观众的观剧快感。
诚如媒体人梅子笑评论的那样,《伪装者》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剧,画面精良,没有太大的逻辑缺陷,可谓拍得一本正经,但抓到了所有互联网的“萌点”。人物个性设定与互动,都契合了互联网的流行审美。
质疑:背离角色身份逻辑,“悬浮感”强
就像锋刃的两头,正当年轻网友用动漫、网文的常规玩法打开《伪装者》,形成大量剧中人物的粉丝团之际,《伪装者》过分倚赖互联网流行审美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动漫、网文化的正剧正在逐渐失去现实的细节感,在过度追求过关打怪、人物互动的“爽感”中,也带出了同样不可忽视的“悬浮感”。
比如,作为一名每天如履薄冰、在残酷政治环境中成长的特工,男主角明台怎么看都少了一份低调沉稳,而多了一份不合时宜的偶像气质。在造型上,他光是各种考究的制服和礼服就换了不下30套。此外,其日常的举止也颇为扎眼,对亲友师长卖萌调皮、对心仪女生猛追强吻等偶像剧桥段一样不落。的确,这样的人物情节设定会让角色比《黎明之前》中的吴秀波、《潜伏》中的孙红雷等更迎合年轻审美,却背离了角色的身份逻辑,“悬浮感”强。
再看剧中的各种任务,炸火车、偷情报、搞暗杀,主角几乎每次都能遇上巧合帮忙,快速解决。一串任务下来,通过严谨设计与精妙布局给观众留下印象的一个也没有,任务这个原本的最大看点反倒沦为主角花式耍帅、与恋人增进感情的“背景音”。在严肃、紧张的时局背景下,明台更像是一个不断晋级打怪的网络“爽文”男主角,剧情严密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戏化的快节奏与视觉冲击。
有媒体人评论,这部在谍战和偶像元素结合上寻找平衡的电视剧,在呈现上却无可挽回地偏向后者,从而忽略了谍战的本来面目。将年轻化审美与偶像化基因注入正剧,确是作品与观众对接的有益尝试,《伪装者》在制作水准与基本逻辑上也的确能算得上“良心剧”。然而,偶像化与娱乐化造就的养眼看点,只能是美化情节外观的“光晕”,并不能成为填补情节硬伤的“补丁”。迎合年轻审美也并非降低智力含量的一味妥协,更需要在逻辑与价值上的引领。偶像化的正剧如何“贴地飞翔”,而非悬浮于历史背景与人物逻辑之上?《伪装者》开了个头,也引出了业界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文汇报记者 张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