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奥古斯特·罗丹
《思想者》左肘支在右腿上,沉重的头颅落在握紧的右拳,全身的每一根肌肉都因为这个内向、弯压、扭曲的造型而显示出力量
《加莱义民》,不是高高在上享受敬仰的英雄,而是脚踩在大地上的活生生的人(本版照片为图片资料)
本报记者 陈晓黎
今年11月12日是划时代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诞生175周年纪念日。在巴黎,历时三年、耗资1600万欧元整修一新的罗丹博物馆盛装开门。
罗丹被誉为米开朗琪罗之后的又一位雕塑大师。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入现代派的门坎儿。这位当年被美术学院宣判为“毫无天分”的穷人,不但通透了美的秘密,而且使雕塑艺术突破了视觉愉悦,成为人的情感的表达、灵魂的再现。他不拘成规、上下求索,不惧毁誉、百折不挠,在历史的拐角,竖起了一座美学史上的丰碑。
连续三年被美术学院拒之门外,那么,“米开朗琪罗需要读美术学院吗?”
1840年11月12日,法国巴黎一幢破旧不堪的石砌灰泥大楼里,奥古斯特·罗丹出生了。他的父亲,一位警察部门的小办事员,38岁才等来了这个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妇女,给人做女佣,姐姐玛丽是母亲的好帮手。在父亲看来,自己一家之所以过着紧巴巴的穷日子,全是因为文化不够的缘故。
罗丹5岁就被父亲送进了为穷人开办的耶稣会学校,学习宗教和算术、拉丁文。他本是个内向听话的孩子,只是这些课程对他来说实在深奥了点,他喜欢的是画画。但学校不允许画画,为此他没少挨老师的鞭子。不能反抗,他就偷偷将老师铁板一样冰冷的脸画下来,感觉舒服多了。
14岁那年,学业一般的罗丹鼓起勇气告诉父亲,自己已经下定决心要以画画为生。一心望子成龙的父亲气不打一处来,巴黎到处都有画家,可瞧瞧他们的穷样,有几个能拿画画当职业换牛排吃?眼看父亲又要抽出皮带大发雷霆,姐姐玛丽挡在了弟弟跟前。她温声细雨地劝说父亲,雕刻工、铜饰工还有细木工都是一门好手艺,既然弟弟喜欢画画,不如就让他上工艺美术学校吧,那里学费全免,而食宿费,她会想法赚钱给弟弟的。
巴黎工艺美术学校是一所学习装帧艺术的学校。后来的印象派画家方丹·拉图尔、卢古罗、埃德加·德加以及雕刻家达鲁都和罗丹一道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导师,就是与所谓的学院派背道而驰的奥拉斯·勒考克。后来的人们普遍认为,正是勒考克“离经叛道”的教学,奠定了罗丹成为米开朗琪罗之后又一个划时代大师的基础。在这里,罗丹学到的第一课就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画不一定都得漂亮——但必须有生气。”而勒考克推崇的伦勃朗和米开朗琪罗,对少年罗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
上午上课,下午临摹,晚上做人体写生,不到一年,罗丹的成绩突飞猛进,已经可以从素描课进入油画课了。但他遇到了大麻烦——他买不起颜料,姐姐抛头露面卖纪念章赚的钱,只够他的食宿,他只能退学。勒考克看着面前这个得意门生,想到了一个主意:“到隔壁雕塑室试试吧,即使成不了雕塑家——那一行买主不多石材却极其费钱而且同行倾轧,你也能成为一流的石匠。”很多年后,功成名就的罗丹回忆起初进雕塑室的那一刻:“我一段一段捏好手臂、头和腿,然后把它们拼成一个整体,一下就领悟到了人体的整体结构——我要成为一名雕塑家。”
从学画到学雕塑,父亲的愤怒已经变成了绝望,虽然玛丽承诺弟弟的食宿费由她承担,但他还是认定自己养了个只会花钱的傻儿子。他能想到的唯一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学会石匠的活,要不你死的时候将会比我还穷。”
罗丹发奋学习,他要考巴黎美术学院,毕竟那才是成为一个被认可的雕塑家的正途。勒考克给他找了推荐人,虽然他觉得论资排辈循规蹈矩的学院未必能教给罗丹多少艺术真谛。但第一年,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他选择当时美院推崇的那种光滑规矩的塑法,还是落选;第三年,他索性选择了传统的希腊风格……所有在场的考生考官都为他啧啧称赞的时候,主考官却在他的表格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此考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直接堵死了他求学的大门。
罗丹伤心欲绝,勒考克却毫不在意,甚至还松了一口气。他问罗丹:“米开朗琪罗需要读美术学院吗?”知徒莫如师,仅这一问,又燃起了罗丹的雄心壮志。他一边在外打零工赚点生活费,一边继续追随勒考克学习。
1862冬天,罗丹22岁了。这一年,一直为他做着牺牲的姐姐玛丽终于要嫁人了,可惜遇人不淑,失恋的她进了修道院,在那里郁郁而终。这是罗丹第一次真正直面死亡,他无法接受,觉得自己的活力和情感都追随玛丽而去了。不告而别的他走进了圣雅克街上圣餐长老会的修道院,要出家为上帝服务。修道院院长艾玛神父看出了年轻人避世的苦闷,给他拿来了新版的但丁的《神曲》,上面有多雷的蚀刻画。翻着这本书,罗丹的心慢慢活了起来,他又拿起了画笔。接着艾玛神父派他到花园翻土,捏着泥土,他的手又开始情不自禁的恢复了雕刻的本能——他的第一件署名作品《艾玛神父》就此诞生。面对这尊塑像,艾玛神父说:“它使我看到了我普普通通的长相,使我免于自负,但它又充满了感情,使我感到我是个人,真正的人。”他劝罗丹回到艺术中去,“用艺术为上帝服务”。
他的雕塑真实得会呼吸,每一件传世杰作都曾经历“艺术审判”
如今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布满世界各地,谁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雕塑大师,一座美术史上的里程碑。然而,这位被当时学院派拒之门外并讥讽为“野路子”的雕塑家,几乎每一座杰作的诞生,都伴随着一场“艺术审判”,高高坐在审判席上的,有如今早已籍籍无名的“大师”、评论家,有被学院派左右的政府官僚,还有盲目从众的那些艺术爱好者……
第一次审判发生在1877——1880年。那时他带着刚刚完成的《青铜时代》回到巴黎。在这之前,他先是在巴黎过着艺术家贫穷而快乐的生活,后因普法战争应征入伍,又迫于生计到布鲁塞尔卡里埃-贝勒斯的工作室打工,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下成名雕刻家的名字。在穷愁潦倒的日子里,朋友范·拉斯布尔资助了他100法郎,他用这笔钱跑到荷兰、意大利,朝拜了勒考克推荐给他的两位“艺术真谛”的化身——伦勃朗和米开朗琪罗的留下的杰作。伦勃朗生前受尽羞辱,甚至被人称为一个破产的、失败的画家,但他不曾因此逃避与命运的搏斗,不屈不挠地坚持用画笔揭示人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米开朗琪罗不分日夜的在石头上劳作,功成名就而依然执着于新的表现手法,因为他,雕塑从神龛上走进人间,那些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情感和温度……这次朝圣激起了罗丹的斗志,也让他悟透了勒考克念兹在兹的艺术真谛——艺术即真实流淌的情感,用自然的眼睛发现美,用敏感的心捕捉情感的波纹,用艺术的手塑造灵魂。
《青铜时代》开启了雕塑的罗丹时代。这是一尊真人大小的立像,他的头微微后仰,头上的右臂向后伸展,仿佛刚从自然中被唤醒,眼睛还没完全张开,脸上还带着慵倦的安逸,脚步却像一个旅人正要走向黎明……这是一个似动非动的时刻,青春的庄严力量和生命活力的不可遏制,正在柔软的肌肤下蓄力鼓胀,喷薄欲出。迥然于流行的沙龙雕塑,他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令人能感觉到他羞涩的呼吸。1887年在布鲁塞尔展出,有人妄猜这样的雕塑是不是用活人浇铸的,尽管罗丹提交了模特的资料、工作时的照片,可是媒体似乎更愿意用活人浇铸这样惊悚的标题。到巴黎展出时,一时展厅里人潮汹涌,罗丹被诅咒成了“伤风败俗的骗子”。在他和朋友们历经两年据理力争之下,政府主管决定举行一次评审会,派出2批8位美术家,让罗丹在他们面前现场创作。委屈的罗丹接受了这个屈辱的挑战,他抓起泥巴,灵感便源源不断,很快,泥巴在他手下呈现出一个正迈步前行的人体轮廓。什么也不用说了,这个未完成的《行走》,仅凭两条无畏的腿已然说明了一切!罗丹成功了!卢森堡美术馆以2200法郎收购《青铜时代》,法国政府邀请他为正在拟建的装饰美术博物馆雕塑一个大门,为此在大学街给罗丹拨了一间明亮而宽敞的大工作室。罗丹这个名字,开始声名远播。此时,他已经40岁了。
如果按《青铜时代》的路子走下去,罗丹也许会顺风顺水享受上流社会艺术家的一切荣耀;但他之所以成为划时代的丰碑,就在于不断地打破既有成规,不断超越。加莱市政局向他订制一座加莱义民的雕像,他们需要一个大无畏的英雄,但罗丹却塑造了6个普通人的群像,他们自愿牺牲走向敌营时,有悲愤有纠结有不舍有平静,他们不是高高在上享受敬仰的英雄,而是脚踩在大地上的活生生的人。他塑造的雨果,是一位暂时休憩的老者,眼睛已经疲倦、心潮却还在肌肤下奔涌,他是裸体的,这超乎了法国民众对雨果这位“民族英雄”的想象,巴黎市政府拒绝接受,因为这“太不体面”……
1889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的同一天,被大会拒绝的罗丹和他的挚友、同样被学院派讥讽被民众误解的画家莫奈,在博览会场边举行联展。87岁高龄的恩师勒考克赶来了,他鼓励罗丹:“当批评变得特别尖刻和刺耳时,你要记住,超群的能力是我们同代人最不能饶恕的罪孽。”
罗丹塑造《巴尔扎克》的故事,已经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美谈。当初左拉代表文学家协会向罗丹订货的时候,没想到日后会掀起如此激烈的争议。先是因为罗丹反复修改不能如期完成,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巴尔扎克的作品,走访故居,塑像一次次成型又一次次被他打碎。当三年后那尊披着睡袍的《巴尔扎克》终于完成时,文学家协会炸了锅,要求退货的和赞美的吵成一团,最终以11票对4票拒绝接受《巴尔扎克》,巴黎市政厅决定不允许在巴黎任何地方竖立这尊塑像。和《雨果》一样,罗丹最终自己买下了《巴尔扎克》,但这次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强调这是他最好的作品:“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时间证明,他是对的。一般人们总是期待于一件逼真的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雕塑,而罗丹却从不把逼真作为标准,他充满激情的工作,是为了给石头以情感,从石头里长出人的灵魂。
如今被矗立在巴黎、哥本哈根、莫斯科、纽约等20多座城市的《思想者》,原是罗丹为装饰美术博物馆大门雕塑的《地狱之门》的一部分。《地狱之门》是罗丹至死也未完成的作品,构思长达20年,前后塑造的人物近200个。原先的构思中,门楣上方这个俯视众生的思想者应是但丁,但罗丹反复修改后,跳出了这个框架,按照自己在纠结构思时的坐姿取了“思索”这个瞬间。这个思想者左肘支在右腿上,沉重的头颅落在握紧的右拳,全身的每一根肌肉都因为这个内向、弯压、扭曲的造型而显示出力量——这是个集中全部的生命能量于思考的人,并因着如此沉重的思考,而由兽类进化为文明人类——他是第一个能够思考的人,也是人类灵魂从强壮的肉体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次苏醒。
1904年,比真人大两倍的《思想者》亮相时,又一次遭到了猛烈攻击和退货,美术学院的一群学生甚至将《思想者》石膏像砸成了上百个碎片。“学院派”指责罗丹把但丁做成了“猿人”,巴黎市政府表示拒绝接受,除非罗丹退回他们为《地狱之门》预支的酬金和利息。罗丹答应了,条件是将《思想者》铜像放置在巴黎先贤祠前。终于,《思想者》在很多宪兵赶来以防有人破坏的保护状态下剪彩揭幕了,并从此走向世界。人们在他的面前,领悟苦难的意义、人性的光芒,获得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