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鸣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利用后发优势,应该还有20年左右经济增速实现8%的潜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看好这种潜力,但他同时认为,目前存在四种容易混淆是非的观点,可能会影响这种潜力的实现。
在昨天举行的“2015中国宏观经济(上海)论坛”上,林毅夫表示,有观点认为中国已经超常地利用了后发优势,并实现了30多年平均每年9.7%的经济增速,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速应该会降低到7%以下,自己对此判断并不完全赞同。但他又指出,有潜力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实现,现在有一些思路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
力挺中国实现7%增长
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以后,到底会维持多高的增长率?
从1979年到去年,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是9.7%,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但从2010年开始,增长速度不断下滑。去年中国经济增长7.4%,比它长期的平均增长率低了2.3个百分点。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7%左右。林毅夫表示,这个目标是完全有可能达成的,而且很可能会在7%以上。他还判断,2016至2020年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率都可能超过7%。
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具有后发优势。林毅夫表示,判断后发优势还是要看目前的产业和技术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看人均GDP的差距,看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比如,中国2014年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3%至14%左右,按照购买力也只有美国的25%左右。从历史上看,日本、韩国在追赶美国的过程中,取得了8%至9%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利用后发优势,也具有实现8%以上增速的潜力。
此外,中国大量产品是中低端产品,产业亟待升级就等于有投资机会;中国的基础设施还不足,环境问题需要解决,城镇化正在进行中,这些领域都面临大量投资机会,而且也有较好的投资回报;中国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到50%,居民储蓄率很高又有大量外汇储备等等。这些优势也说明,中国设立7%的增长目标是合理的。
四种观点混淆是非
林毅夫认为,目前存在一些混淆是非的观点,会影响这个经济增长潜力的实现。
观点之一,是把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快速增长与环境污染、雾霾联系起来,认为增速降低的话,经济增长质量会好,环境会改善。林毅夫说,降低经济增速会放缓中国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进程,环境恶化可能延续的时间更长,“用牺牲速度来解决雾霾的问题,这是一个初衷非常好、但不针对问题本质的方法。”观点之二,是认为投资过多导致产能过剩。林毅夫表示,确实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如果投资于中低端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不会产能过剩。有效的投资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能够让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观点之三,是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批评,认为此举导致投资效率低下。林毅夫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应该采取反周期的措施,而针对基层设施的投资比发放失业救济更为有效。观点之四,是认为经济增速降低可以倒逼改革。林毅夫认为,一旦经济增速降低,为稳定社会、稳定金融,政府会变成“救火队长”,继续用政府干预的方式调控经济,反而影响改革的推进。
“如果我们能够克服以上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把我们的有利条件用起来,实现7.0%左右的经济增长,完全是有可能的。”林毅夫如是说。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