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政局持续动荡的希腊将提前举行大选。由于此次选举的结果将决定希腊未来的政治走向,甚至还关系到欧元和欧盟的前途,欧洲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对这场选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左翼联盟党引发欧洲恐慌
去年12月,希腊议会经过三轮投票,最终未能选出新一届总统。根据该国宪法,希腊议会将被解散,并提前举行大选。近一个时期,所有的民调结果均显示希腊最大的反对党“激进左翼联盟党”(Syriza)在支持率上明显领先于现任总理萨马拉斯领导的执政联盟,因此如果现在举行议会选举,左翼联盟党很可能成为希腊第一大党,而该党领导人齐普拉斯一旦成为下届总理,欧盟与希腊政府迄今达成的克服经济危机的一系列协议有可能夭折。
自2010年5月以来,“三驾马车”(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向希腊提供了2400亿欧元的救助贷款,大大缓解了希腊的财政压力,为其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作为交换条件,希腊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国民也必须勒紧裤腰带。然而在这个问题上,现年40岁的左翼政治家齐普拉斯一直坚持强硬的反对立场。他认为,欧盟的救助计划和希腊的紧缩政策使希腊人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失业、贫困,以及医疗和教育体系的困局已成为希腊挥之不去的阴霾。因此他向选民承诺,一旦胜选,左翼联盟党政府将就救助条件问题与欧洲债权国重新谈判,要求放宽紧缩政策,进而还要争取减免债务。齐普拉斯甚至表示,“欧盟要求希腊人履行的义务即将成为过去”,“新的未来已经开始”。
齐普拉斯此言一出,欧洲市场一片震颤。股市下挫,欧元走低,希腊发行的十年期债券收益率迅速上升到9.74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暂时“叫停了”对希腊的一笔70亿欧元的救助款。更有甚者,今年1月初,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报道引起了各方的恐慌。该刊说,德国总理默克尔不准备对齐普拉斯作出让步,德国政府不在乎希腊是不是离开欧元区。于是《明镜》的报道招来了更多的猜测,“希腊是否告别欧元”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欧债危机爆发几年来,有关“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议论一直不绝于耳。例如:近年迅速兴起的“德国替代党”极力主张“让希腊走人”。而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所长辛教授也始终认为,希腊若要避免新的破产,就应退出欧元区。他指出,只有这样,希腊才能通过对本国货币的贬值重获竞争力,否则,希腊还会一次又一次地向欧盟要求借贷和减免债务。
不过,德国政府并未认同《明镜》的说法,强调德国的立场是:如果一个国家申请救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排除自己的财政隐患。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政府不在乎一个国家是否留在欧元区。
退出欧元区面临巨大风险
至于此次希腊大选后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目前欧洲各界均有许多分析。一种观点认为,假使齐普拉斯竞选获胜,希腊新政府与欧盟在未来危机救助计划的谈判中各执己见,水火不容,那么有可能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希腊拒绝偿还债务,欧元救助方也停止向希腊输血,同时希腊又无力在金融市场上融资,从而不得不自己印钞,最终离开欧元区。
专家分析认为,如果希腊重新发行德拉克马,并通过贬值可使本国经济重获竞争力,特别是太阳能、葡萄酒和奶酪等产业有望大幅出口,房地产也能从中受益。然而希腊退出欧元区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和严重后果则是难以估量的。首先,进口物资,如石油、天然气、汽车和食品都会变得奇贵。在一部分产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的同时,更多的国民却可能陷入更为严重的贫困。尤其可怕的是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希腊人都想赶在兑换德拉克马之前保住自己的储蓄,整个银行体系将面临一场挤兑的风暴。其次,对于欧洲来说,希腊“退欧”的政治后果更严重。如果雅典的堤坝被冲垮,罗马、里斯本或马德里的反节支声浪就会抬头,如果出现政治连锁反应,欧盟货币联盟也会慢慢崩塌。众所周知,欧债危机表明,成员国发展步调不一致是根源之一。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本月初发表的一份意见书中指出了欧盟两大关键缺失:一是缺少成员国“同质性”的长期有效监管,二是缺少成员国间财政转移的机制与意愿。换句话说,在“同质性”要求下,掉队的国家是否可以拥有退出机制?如可以,如何让各国在坎坷不平的一体化进程中放心交出更多主权、促进更深融合?如不可以,像今日希腊的困境,在无相互财政支持的框架下,又有何解决良方?
正如德国经济学家博芬格指出,“此事对欧元区的稳定异常危险”,让希腊退出就等于“打开了魔瓶”,之后的局面就没法收拾了。连日来,德国和欧洲的许多政治家纷纷发表讲话,呼吁希腊选民在事关本国和欧洲前途的关键问题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德国总理默克尔日前也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德国的行动始终以将希腊留在欧元区为目的。人们注意到,齐普拉斯虽然态度强硬,但却从未明确提出要让希腊退出欧元区。而且他近期的言论已不如几个月前“激进”,似有谈判意向。而欧盟方面尽管不肯向齐普拉斯让步,却也在反复强调“希腊出走”的风险。因此,有分析认为,目前希腊左翼联盟党和欧盟的较量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铺垫”,如果日后齐普拉斯真的当上总理,到头来还得和欧盟的代表坐到一张桌子前,双方通过讨价还价,寻求某种妥协。
文/文汇报驻慕尼黑记者 严建卫
(本报慕尼黑1月2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