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唐玮婕
继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之后,上海自贸试验区又迎来金融行业的一员“大将”——日前,申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经上海银监局批准并完成工商变更,成为全国首家正式入驻自贸区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盘活企业内部资金、降低集团融资成本,国内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充当着连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键角色。这些“内部金融管家”进入自贸区,将为更多金融创新积极“探路”。
率先“试水”跨境借款
申能财务表示,入驻自贸区将为申能集团全球资金融通及跨境资金管理搭建起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平台,降低集团系统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跨境资金运转效率。目前,“第一个吃螃蟹”的申能财务正在迈出业务“试水”的第一步,将与中国工商银行、汇丰银行合作办理首笔自贸区财务公司跨境人民币借款,逐步推进在自贸区内的各项业务。
由于申能财务此次入驻自贸区采取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的方式,既能符合相关的监管规定,又可以借助与合作银行的集中收付模式,在第一时间实施区内制度创新的同时,继续保持对境内系统企业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这是申能财务与监管机构深入研究后实现的一项创新。”申能财务相关人员说。
“申能模式”浮出水面
根据规定,上海地区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分账核算单元,为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区内主体提供经常项目、直接投资、投融资创新等各类金融服务。目前,已有10家中资银行获得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验收。相对于日趋成熟的商业银行分账核算体系,财务公司这一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自由贸易账户上仍是空白。申能财务正在探索建立自贸区财务公司行业FTU分账核算单元的“申能模式”,目前正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搭建基本框架。这一创新不但可以为申能集团的海外投资打好“前站”,也将为财务公司行业开展自贸区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今年正是申能集团按国资国企改革要求,深化能源主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据申能财务方面介绍,“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自贸区改革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以全新的‘申能模式’为集团的战略发展起到桥梁枢纽作用。”
助力上海能源产业升级
作为上海能源产业主体——申能集团的内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申能财务始终在支持集团“产融结合”上发挥着重要的平台支撑功能。短短几年间,申能财务的资产规模从开业当年的38亿元增长到如今的130余亿元;从服务集团系统企业融资需求方面看,截至2013年末共为集团系统组建多个银团项目、规模超过180亿元;在打通集团系统内部资金产业链方面,构建起“天然气、城市燃气、电煤”三大结算平台,以及集团系统内多个产业链资金的内循环体系,实现了产业链内各企业间资金的有序流动。
在谈及进入“自贸区时代”对于各项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时,上述相关人员也表示,入驻自贸区不是目的,最终要落实到更好地推进集团产融结合上,助力上海能源产业升级,“这将是申能财务市场化创新转型的重要一步。围绕集团能源产业链发展,我们会充分利用自贸区内低成本境外及区内银行融资渠道资源,创新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有效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