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海文艺界人士尚长荣、王安忆、叶辛、茅善玉、史依弘、李军等赴京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15日晚,部分赴京与会的文艺界人士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实在,针对性强,对当前的文艺创作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对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讲到了心坎里。
“上午9时,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开始了。会议前半段,7位文艺界代表发言,每位代表发言完毕,习总书记都会有一些评介,一些呼应,都说到点子上,但又像谈家常一样,很亲切,让人没有压力。后半段,习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整个讲话谈到了文艺界的方方面面,内容非常丰富。你所能想到的,目前文艺界大家议论过的一些重要问题,都包含在里面了。整个座谈会的气氛非常融洽”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说。
叶辛排在第6位发言,谈的题目是《捕捉时代的新意》,其中谈到,下乡插队当知青的生活,使得自己逐渐以城里人看乡村和乡村人看现代都市的“两副目光”看待生活,许多作品就是在这两副目光的交织中产生的。“我讲完之后,习总书记和与会的同志们一起回顾了他的插队生活。会后,习总书记和大家一一握手,走到我面前时,他还对我说:知青生活是我们共同的难忘记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叶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创作还是要按创作规律办事,作家安身立命的东西就是作品。我觉得这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一个有追求的作家就是要靠作品来说话,与文学无关的活动搞得再热闹再花哨也没用。我觉得,习总书记的讲话是我们文艺界相当长时间里的一个重要文件,文艺界要认认真真地好好学习。”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的“树立中国精神”这一点深有体会。他表示,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戏曲对待传统,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精排、精演、出新意的传统戏要有中国精神,新创历史剧目也要有中国精神,现代剧目更要有中国精神。中国戏曲始终在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忠孝仁义等民族精神更是我们表现的主题;戏曲本身又是在创新吸收中不断发展变化,所以说,中国精神就是戏曲工作的核心精神。树立中国精神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责无旁贷。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史依弘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后,备受鼓舞。“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如今时代鼓励提倡多出精品,这对于戏曲工作者是个积极的信号。当我站在舞台上,全身心投入情感,深深觉得为观众演出是我的一份职责,要和大众共呼吸,引领在场的戏迷一起经历一场审美的体验。”史依弘认为,总书记的讲话也是对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对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的嘱托。“文艺创作需要传递真善美,戏曲工作者也要不断完善自我修为,持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发现美创造美,拥有艺术良心。”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总书记说,文艺是立民之本,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力量。这让我们文艺工作者都深受鼓舞。沪剧创作大多着眼于现实题材,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海的风土人情都是汲取灵感的源泉。听了这次座谈,我深切体会到,沪剧创作必须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扎根在坚实的大地,也就是接地气。要做到这一点,剧中人物的塑造离不开持续的打磨,“比如沪剧《敦煌女儿》,我们数次去敦煌体验生活,与原型人物吃住在一起,工作状态同步,力争将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活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戏有生命力,群众也喜闻乐见。”习总书记还谈到了“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茅善玉深有共鸣,“今年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我们推出沪剧《邓世昌》,这位主角保卫疆土、浴血奋战,正是我们着力要呈现给观众的。通过这部戏传达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意识,同时对当下也有警示作用。”
文汇报记者 吴越 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