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大门是一座红色牌楼。
今天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的首个烈士纪念日。全国各地举行公祭活动,以缅怀烈士的不朽功绩、铭记烈士的英名和壮举。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罗援少将,曾在2011年向全国政协提出“建议设立中华民族英烈纪念日”的提案。罗援认为,这次国家明确的“烈士”是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不仅包括共产党英烈,还包括国民党的抗战英烈,以及民主党派和所有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
与此相契合的是,本月初,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从其中的构成看,既有八路军、新四军,又有国民革命军,还有东北抗日联军、党政工作人员等等。
“缅怀保家卫国的先烈是人类共同的情怀。今天设立‘烈士纪念日’,就是要将这种缅怀和敬重,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传承下去,才能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罗援说,“一个民族,如果对本民族的英烈都不尊重,必定是个民心涣散的民族,也必定是个没有未来的民族。一个不敬重英雄的民族,更不可能是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名录中,山东省人数最多,达43人。无独有偶,名单中的东北抗联烈士,其中也有不少官兵原籍山东。翻开英烈名录,我们得以管窥: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英烈们如何抛头颅、洒热血、抵御外辱,只为换取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
“英雄地里出英雄。《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将,也是我们山东英雄最多。据统计,山东省共有烈士30.1万余人,总数居全国首位,占11.5%。其中,抗日战争牺牲烈士8万余人。光说山东抗战,先有胶东抗日根据地,后有鲁中、鲁南、冀鲁边等军区,还有八路军115师,参与面积广、投入人数多,所以,在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战英烈名单中,山东省排名第一,不足为奇。”山东省烈士事迹编纂和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庆红开门见山。
为保证名单的准确可靠,今年3-4月份,民政部向全国各地下发通知,要求仔细核实、补充烈士的相关信息,包括生前职务、牺牲地、简历等等。王庆红说,当时,分派给山东省的名单有100多名烈士,最后入选不到一半。
王庆红介绍,1953年1月,山东省成立革命先烈斗争史料搜集编纂委员会,截至1964年,共编纂出版烈士史料约44万字。1979年初,中断的烈士史料编纂工作重启。去年11月,编纂办公室更名山东省烈士事迹编纂和宣传教育中心。
“我们先后编印了《山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光照千秋——山东革命烈士事迹选》、《当代英魂》、《中华著名烈士(山东卷)》、《山东省抗美援朝烈士英名录》等一系列有关烈士信息、烈士事迹宣传的图书和资料。所以,这次民政部要求核实、补充抗日英烈事迹,水到渠成。”王庆红推荐说,“全国英雄看山东,山东英雄看临沂。”
抗日佳偶:战火下绽放的生命之花
一颗子弹射中了辛锐。当围上来的鬼子用力拉开辛锐的被子时,突然一声巨响,第三颗手榴弹在鬼子中间炸开了。
位于临沂市区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大门是个古旧的红色牌楼。穿过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在纪念塔东侧,有座六面亭柱体型的合葬墓——“陈明辛锐烈士之墓”,西面铭文为“双烈合葬流芳万代”。
在民政部公布的名录中,陈明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辛锐为山东姊妹剧团团长。沂蒙革命纪念馆宣传教育科科长赵珊珊介绍:“只看名单,你可能不知道他俩是夫妻,但这座合葬墓是我党革命斗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座夫妻合葬墓。”
辛锐,1918年生,山东济南人,是著名金融资本家辛葭舟的大女儿。家庭生活优裕,能歌善舞,尤其擅长书法和绘画。1938年,辛锐高中肄业,随父亲在山东滕县参加八路军,在部队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元旦《大众日报》创刊号上,毛主席木刻像就是出自辛锐之手。1941年3月8日,山东姊妹剧团正式成立,辛锐任团长,成功编排了《雷雨》等大型戏剧。
二十出头,桃李年华,才貌双全,许多小伙子都在追求辛锐。而她却一一谢绝,因为她爱上了陈明。
陈明,1902年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县龙泉村一个普通农家。“五四”运动时期,在龙岩中学读书,毕业后,曾在中小学任教,主编《岩声报》。1925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1939年来到山东抗日前线。1940年,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陈明被推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1941年3月,陈明和辛锐结为伉俪。婚礼当晚,战友林乎加告诉辛锐:“在大明湖,我还开玩笑地说,像你这样漂亮的千金小姐,不会嫁给穷小子,现在到底还是嫁给穷小子了。”言毕,众人哄笑,辛锐也被闹了个大红脸。
婚后不久,辛锐有了身孕,为了不影响战斗工作,她主动吞下18片奎宁,牺牲了腹中胎儿。
1941年11月,日伪军向山东抗日根据地战略中心——沂蒙山区开展“铁壁合围”,进行“大扫荡”。月底,在费东县大古台村,陈明和辛锐相遇,陈明正率领部队急行军,准备阻击敌人。路上,他仅举起右手,跟辛锐打个招呼,来不及交谈两句,便匆匆而去。
谁料,这次分别竟成永诀。11月30日,在惨烈的大青山突围战中,陈明率部与敌周旋,误入敌人包围圈。在掩护警卫员突围后,双腿负伤的陈明,用剩下4发子弹中的3发击毙3名敌人,把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英勇为国捐躯。
同样在大青山战役中,辛锐小腹部中弹,左右膝盖骨受伤,被送至火红峪村治疗。12月17日,日军突然搜山,发现辛锐藏身之所,两位医务人员急忙抬着辛锐往外突围。但敌人还是追了上来,辛锐对医务人员说:“你们放下我,咱能躲一个就躲一个,能留一个就留一个。”两位同志不肯,辛锐便自己从担架上滚下来,两位同志只好将身上的手榴弹留给她。辛锐把3枚手榴弹掖在胸前,用棉被裹着前胸,背靠大石头坐在地上。鬼子叫喊着“女八路”冲上来,辛锐扔出一颗手榴弹。一个鬼子军官上来了,命令士兵冲上去捉活的,辛锐又扔出一颗手榴弹。鬼子大喊:“枪毙!”一颗子弹射中了辛锐。当围上来的鬼子用力拉开辛锐的被子时,突然一声巨响,第三颗手榴弹在鬼子中间炸开了。牺牲时,辛锐仅23岁。
外籍记者:一手拿笔,一手拿枪
1942年,山东军民特意修建了一座白色圆锥形墓碑,纪念第一个拿起枪杆子保卫中华民族的欧洲人——汉斯·希伯。
在合葬墓的西边有一尊汉白玉雕像——波兰记者汉斯·希伯,两臂交互放置胸前,一手拿钢笔,一手持采访本,神态安详,深邃地凝视着前方。
名录中,共有8名外籍抗日英烈,汉斯·希伯是唯一一名记者。在他的墓碑右上方,赫然写着“国际主义战士太平洋学会记者”,铭文有“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汉斯·希伯,1897年6月13日生于波兰,后到德国读大学,参加工人运动。一战期间,他在医药部门工作。后来,辗转到德国加入共产党,在莱比锡和德累斯顿等地报社工作。1925年至1927年,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处,担任英文刊物《中国通讯》的编辑。回国后,希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从广州到上海》一书。
1932年秋,希伯告别新婚妻子秋迪,再度来华。1941年9月,希伯来到山东解放区,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山东敌后的情况。他刚到山东时,有一次看见八路军干部骑马,便提出也要骑马。部队给了他一匹马,没想到,马刚一上坡,他却被摔了下来。众人教他,骑马上坡,身子应该向前倾斜,保持平衡,而他总是挺着腰。
问他“摔得痛不痛”,希伯乐呵呵地说:“可能因为我长得怪,马见我害怕,就把我扔下来了……”
一个月后,秋迪从上海到了山东。当时负责中共山东分局工作的领导问希伯:“最近生活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没有?”他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最好把我的夫人早点打发走,我都有点吃醋了。”问他什么原因,希伯答道:“她没来这里的时候,我每到一处,大人、小孩都围着看我,我很神气。她来了以后,我和她在一起,人们都去围着看她,再也没有人理我了。”
没过多久,希伯又当着自己夫人的面说了上述一番话。秋迪马上“反击”:“你到这里受到这么久的‘优待’,我都没有‘吃醋’。我来这里才几天,你就‘吃醋’了,实在是气量太小了。”
1941年11月,日军5万余人发动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在紧张的反“扫荡”战斗中,我方部队经常连续行军近百公里,一天打几次遭遇战,希伯不顾疲劳,仍随时执笔为文。部队领导考虑到他的安全,几次决定护送他到安全地带,都被谢绝。他说:“我的任务就是抗击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
11月30日,在大青山战役的激烈枪战中,全身五处受伤的希伯不幸牺牲。
碧血如虹:被“凌迟”的政治部主任
为达到杀一儆百的卑劣目的,叛徒王子孚竟用刀子一点一点地切下刘曙华的皮肉。
无独有偶,除了在山东牺牲的抗战英雄,第一批名录中还有不少东北抗联烈士,原籍也是山东。自由撰稿人侯昕介绍,济南人刘曙华是他研究的东北抗联官兵中,牺牲得最为惨烈的一个。
刘曙华,生于山东济南,又名李明学,化名老曹。早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4月,毕业于苏联海参崴列宁主义学校的刘曙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东北,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担任中共密山县委书记,深入各地积极发展党团组织,秘密建立反日会。
同年8月,他带着反日会员表格回驻地途中被捕。日军按照表格抓捕了一部分抗日救国会会员,刘曙华坚决否认他们和自己有联系,假称自己是上海武卫会派来做反日工作的,与他人无关。敌人严刑拷打他,却又束手无策。百般无奈之下,日军假意释放刘曙华,暗中监视,妄图借此捕获更多的抗日群众。刘曙华设巧计逃离虎口,回到抗日队伍中。
1936年秋,刘曙华被派到东北抗联第八军担任政治部主任。第八军由原东北民众自卫军改编而成,成分十分复杂。战士中,农民出身的占三分之二,由其他山林队改编的占三分之一,群众思想较为混乱。加之,当时经济条件恶劣,日伪军不断发动“围剿”,军心动荡。然而,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刘曙华在第八军中发展党员30余人,组成3个党支部,建成70余人的教导队。
1938年,日伪统治者在伪三江地区实行残暴的法西斯统治,第八军内部多次发生枪杀政工干部和士兵的叛变事件。同年6月,刘曙华率27名战士在桦川县七星砬子与第八军三师师长王子孚所率部队会合。当发现王子孚有策动叛变的阴谋时,刘曙华利用各种机会向指战员宣传党的抗日政策,设法稳住队伍。叛徒王子孚认为,刘曙华是“投奔大好前程”的障碍,就把他绑起来,妄图胁迫他一起投降。
8月22日,在勃利县通天沟的原始森林深处,刘曙华被绑在大松树下,他大声疾呼:“中国人不应该做亡国奴,中华民族只有抗战到底才是出路!”一些围观的战士低下头来,窃窃私语。凶恶的王子孚眼看胁迫不成,战士们又有动摇,他竟凶残地割下刘曙华的舌头。刘曙华嘴角流着鲜血,依旧威武不屈,怒视王子孚。为达到杀一儆百的卑劣目的,叛徒王子孚竟用刀子一点一点地切下刘曙华的皮肉。
“谁能想到,堂堂的抗日英雄,竟会被叛徒‘凌迟’至死,令人扼腕叹息。”侯昕不无感慨地说。
揭露“731”:批判日军惨无人道暴行
“日本兵抽血、研究犯人身体,不知有何用处,有说做毒气!像这等事,不应该研究一下吗?”刘海涛愤怒地说。
刘海涛,八路军鲁中军区司令员,山东省东阿县人,出身贫苦农家。早年闯关东到珠河县一带谋生,后因生活所迫,被逼上梁山,劫富济贫。1933年,跟随赵尚志参加珠河县游击队,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刘海涛先后担任第三军一团团长、一师师长职务,成为军长赵尚志的左膀右臂,也是东北抗联第三军创始人之一。
同年底,刘海涛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会议上,刘海涛向世界人民揭露了日寇在东北利用无辜群众做人体试验的罪行。
在刘海涛的报告中,他写道:在双城县的杀人场(注:原文如此,731的前身杀人场遗址位于五常县背荫河镇,后迁至哈尔滨市平房区),有数百间房子,窗户是铁的,犯人在内里向外看不出去。屋内用铁条修了无数的铁笼子,一个铁笼关一个犯人。这里的犯人,除了有双城县的,还有从奉天、长春、哈尔滨、佳木斯等地抓来的。外人都不知道这里是杀人场,从外面听声音,还以为是日本的兵工厂。
犯人一天吃三顿粳米饭和白面馒头,不准吃盐。每三天,犯人都要被抽血一次,每次“一茶碗”。日本兵几天一次用小刀刮犯人的耳朵唇,刮完以后很细心地看。此外,还叫犯人吞胶皮管子,要吞到肚内为止。在这期间,日本人用胶皮管向回抽气,直到皮管带出肚内白的东西。犯人身体好的,抽血十五、六次;身体不好的抽血八、九次就不抽了。没有利用价值的犯人会被叫去洗澡、打针,然后拉出去,便不见踪影。
1938年,刘海涛毕业,回到延安。5月,被派往山东工作。
1941年11月,时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的刘海涛,带领警卫排和青年营在反“扫荡”中被日军包围于岸堤以北王山一带。为了保存实力,他命警卫排和青年营分头突出重围,自己和鲁中区社会部长朱毓淦等人转移至蒙阴县官庄以东杜家林,被汉奸石绍武伪装的抗日联防大队诱捕。敌人先对他进行诱降,继用酷刑折磨。11月25日,刘海涛与妻子苏珍及社会部长朱毓淦等8人被杀害于苏家村。
“像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这些英雄的事迹,就更加熟悉了。”侯昕打小听东北抗联英雄的传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加工作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东北抗联第六军一师师长马德山,是目前我知道的唯一生在上海的抗联将领,祖籍朝鲜平安北道。1911年12月,马德山出生,1927年迁居到黑龙江省萝北县梧桐河畔。‘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可惜,他这次并没有入选第一批抗战英烈名录。”侯昕遗憾地说。
同样深感遗憾的,还有王庆红。“像罗明星,也是参加东北抗联的山东英雄,人称‘三江好’,但这次并没有被选入名单,还有参加渊子崖保卫战的村民也没有入选。其实,我们有很多烈士和英雄群体,功勋卓著,在军中和地方影响都很大,但由于战时条件艰苦、保存材料不多,后来或因区划调整,或因代际更迭,还有更多英雄连名字都没留下,实为憾事。现在,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多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
文汇报记者 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