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不是新发现的病毒,然而面对它的肆虐,医生们至今拿不出针锋相对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显著进展,疫苗对非人类的灵长目动物产生了疗效。但是,筹款开展人体安全试验的工作仍举步维艰。为了探询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障碍,《科学美国人》记者采访了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医学分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病毒学家托马斯·盖斯贝尔特。他自1988年起便涉足埃博拉病毒研究,目前正致力于对其疫苗的研发。以下是采访问答摘要:
问:研发中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前景是否看好?
答:研发中的预防性疫苗还真不少,其中有3-5种经过验证,可望保护非人类的灵长目动物,完全免遭埃博拉病毒的侵袭。这些疫苗有的需要注射三次甚至更多次数,有的只需要注射一次。它们大多是美国政府斥资研发的,正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但是无一具备获取许可证的资格。
这些疫苗面临的障碍,集中在临床人体试验阶段。碍于复杂的监管程序及经费等问题,目前获批进入临床的人体试验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
问:人类的免疫系统为什么抵御不了这种病毒呢?
答:埃博拉病毒一般是通过密切接触而得以传播的,它最先侵袭的是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对初次免疫应答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胞。这些细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最先意识到体内有某种异质入侵,从而成为最早启动先天免疫系统以抵御感染的细胞。一旦它们受到侵袭,就难以对病毒发起卓有成效的免疫应答。
问:疫苗能抵消这些影响吗?
答:疫苗是如何运作的,我给你举个例子。VSV疫苗很可能是最有前途的疫苗之一,它植基于跟狂犬病病毒有关的病毒载体。那是一种形状如同子弹的颗粒,表面有个被称为“糖蛋白”的结构蛋白。它允许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同它粘合在一起,进而掌控宿主细胞的运行系统。利用疫苗可以剔除对VSV病毒的糖蛋白编码的基因,代之以对埃博拉糖蛋白编码的基因。最终形成的疫苗,表面有一个埃博拉糖蛋白。现在它表现得不像埃博拉似的,因为基因组的剩余部分并不是埃博拉,但由于它拥有埃博拉糖蛋白,因此人体会识破它作为异质的身份,由此增强对付埃博拉的免疫应答。
问:VSV疫苗研发迄今取得怎样的进展?
答:现阶段我们正在争取资金,用于开展临床试验研究。
问:研发埃博拉疫苗面临着什么样的生物学挑战?
答:有些疫苗存在“复制缺陷”,这意味着它们是无法复制的,但这往往也更为安全。此外,也有其他更灵验的疫苗,但它们都具有“复制能力”。后者的一个范例,要数麻疹疫苗或者黄热病疫苗。它们通常是“跛足”的,所以不像野生型病毒那么危险,但某些人群在接种能复制的疫苗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具有复制能力的疫苗只需要注射一次,而存在复制缺陷的疫苗可能每年得增加剂量,否则无法发挥同样的效力。那么,是否该选用只注射一次即可保护人类的疫苗呢?在非洲差不多就得如此,因为在那里,若能说服人们走进诊所接种一次疫苗就可算万幸了。在功效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乃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问:我们何时能拥有有效的埃博拉病毒疫苗?
答:据我猜测,大概在2-6年之间。但小公司研制这些疫苗还得取决于经济资助。人体临床研究的成本很高,需要政府大量投入。随着埃博拉肆虐应运而生的全球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对于大型制药公司而言,研制埃博拉疫苗也缺乏相应的巨额奖励,所以今后仍需要政府予以资助。
我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尽快把名列前茅的候选疫苗推进到临床研究的阶段。我认为应该从高风险地区的保健工作人员着手。这次疫情暴发是如此罕见,因为它发生在一个我们先前从未予以关注的地区,同时还因为医务人员受到感染的比例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据我观察,所有这些疫苗均在众多动物身上产生了疗效,却从未发现由此产生的副作用。我充分理解安全的重要性,但设法加速这一进程是当务之急。人接触到埃博拉病毒后的致死率高达60%-90%,我认为必须联系这一背景来思考问题。
(何积惠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