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蔡蕴敏和她的团队正在研究病例。(资料图片)
两年内四次采访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主管护师蔡蕴敏,前后的情况发生了不少变化。初识的时候,蔡蕴敏在金山已小有名气,有大量护理工作亲力亲为。那时女儿在市区上高中,因为无暇照顾,丈夫支撑起照料家庭的重任。
如今,不止本地,江浙的不少病患都慕名而来。蔡蕴敏早上8点上班,一直要忙到13点。匆忙扒几口饭,到13点30分,又要下病房。这已成为她工作的常态。今年年初,蔡蕴敏的家庭遭遇变故,一度对她造成很大打击。可安顿好家庭,她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如今,她着眼于传帮带,不再倚仗一人之力,转而思考探索更多地为这个行业“输血”。
某种程度而言,真实的蔡蕴敏是“双面”的,有刻苦和奋斗,也不时与无常和无奈打交道。每次见面,蔡蕴敏都会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可做的事不同了,“应该的”背后的深意也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蔡蕴敏一如既往的坚持,护理的是伤口,温暖的是人心,让病人更有尊严。
“红人”蔡蕴敏的无奈
蔡蕴敏红了。经过这两年的媒体报道和病患之间的口口相传,她已成为金山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和普通护理工作不同,伤口、造口的护理要闻、要看,不太能戴口罩,时常与强烈的异味打交道。因为造口的恶臭与不便,病人会感到自卑,造口师在护理之余,还要不时宽慰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
“有几次,我稍微休息一段时间,病人就会打电话、发短信来问我什么时候上班。”蔡蕴敏说。有些病人驱车3小时,花500多元路费从外地赶到金山,只为请她护理伤口。通过彩信、微信传输伤口照片,让蔡蕴敏进行初步诊断的病患也日益增多。无论是否熟识,她都尽量回应。繁重的日常护理,病人数量急剧增加,工作日里“连轴转”是常态。
四次采访蔡蕴敏,她只有一次穿着便装,其余三次都身着护士服,从病房里匆匆赶来。未及坐定,就先咳嗽几声。护理工作需要长期弯腰,对颈椎、腰椎都有一定伤害,蔡蕴敏坦言,如今长时间工作让她感到力不从心。很长一段时间内,回到家,她“连饭都不想吃,直接躺倒在沙发上,支起双腿来放松”。
对蔡蕴敏来说,家庭是她坚实的后盾。几年前去杭州邵逸夫医院进行造口师深造时,正值女儿进入市区学校读高中。只身在外地,女儿的学业生活只能由丈夫和公婆照料。“女儿从小是在身边长大的,一直比较宠,第一天上学,地铁坐反了,就在电话里和我哭诉。”蔡蕴敏回忆说,那时女儿的胃不好,每天早上都会呕吐,她作为医护人员,却照顾不了女儿的身体,特别难过。
女儿高考前夕,蔡蕴敏一改平日每周去市区看望她的习惯,变成天天往返。高考时节恰值病患高峰,蔡蕴敏每天只能在公交车上补觉,家中一应事务,甚至连换洗衣服,都不得不交给丈夫和公婆处理。
今年年初,蔡蕴敏的丈夫遭遇车祸,撑起家庭的支柱倒下了。以前,蔡蕴敏辛苦一天,回家就有现成的饭菜。如今,丈夫也急需她的照料和宽慰。但金山医院纪委书记石卫红说,大约两个月后,蔡蕴敏就基本回到了原先的工作状态,“背后的不容易,外人并不知道。”
石卫红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蔡蕴敏每年护理的病人在7000个左右,最忙时一个上午就有约50个病人。高负荷的工作量背后,红人蔡蕴敏的无奈,或许也值得关注。
常人蔡蕴敏的坚持
医护人员也是常人,面对压力和误解,难免选择退缩。金山区卫计委主任鲁桂根介绍了一组数据:自2008年以来,除去正常退休,金山区医护人员减少了119人。
不同之处在于,在尝到职业乃至人生的甘苦之后,蔡蕴敏对所从事的工作依然抱有坚定的信念。
因为声名鹊起,不少知名医院和医疗机构都向蔡蕴敏抛出“绣球”,希望引她攀上更高的枝头。面对高薪和更好的平台,她不是没有犹豫过,可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守。“在护理一线最能发挥我的特长,也最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她表示。
身边的同事都说,虽然经历了很多,但蔡蕴敏对工作的热爱始终未变。除了日常工作,她大量的业余时间也奉献给了伤口、造口护理。甚至连走路的时候,都要查看微信上收到的病例照片。问起原因,她还是那句:“没事,这是应该的。”
金山医院以她的名字成立了“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朝夕相处,她的耐心和技术也感染着护理组的成员。不少组员经过蔡蕴敏的传、帮、带,具备了独立处理伤口的能力,在专业资质上也日益精进。在此过程中,她也意识到,仅靠一己之力,很难处理日益增多的病人。为此,也有意将更多精力倾注到培养临床一线造口师上。
“当我想要为护理组招人的时候,很多优秀的护士只回答我一句话:你这里太辛苦了。”蔡蕴敏无奈地说。但只要能多培养一名优秀的造口师,无论对行业,还是对蔡蕴敏本人而言,都是极大的慰藉。
这两年,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伤口、造口治疗主管护师蔡蕴敏更有名了,医院里的硬件都因她而有了新变化。因为排队来看蔡蕴敏门诊的病患太多,医院专门设置了一台取号机,还安排导医和保安在现场维护秩序。
从早上8点开始,蔡蕴敏和“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的护师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直到13点,才能吃上几口饭。13点30分,下病房的时间又到了。即便是工作之余,蔡蕴敏也难得休息。“走路的时候还要刷微信,根据病患和朋友传来的病例照片,判断初步的护理方案。”她表示。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从亲力亲为,到带着护理组边干边学,蔡蕴敏的认识有了变化。如何鼓励、培养一批一线造口师,成为摆在蔡蕴敏面前的新课题。
学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本事
蔡蕴敏从事医护工作已经27年了。起初的她并不起眼。第一天进急诊室,看见车祸病人的伤口,她当场晕了过去。过了没几天,在手术室内,当医生剖开病人的肚腹,她又一次昏厥。蔡蕴敏是严重的青霉素过敏患者,无法在病房接触青霉素。为此,她的医护之路,是从门诊换药室起步的。
金山医院党委书记陈刚回忆说,蔡蕴敏在门诊换药,一做就是十几年。之所以留意到她,是因为有一次和基层护师交流时,他问起蔡蕴敏做了那么多护理工作,有没有总结一些经验。“蔡蕴敏说有,还拿出了数码相机,里边有近万张病例的照片。”此后,医院破例让她和医生一起参与会诊,各科室的医生也有意识地尝试让她来换药,“一些疑难病例还真护理好了”。
但造口护理绝非简单的经验累积,其中还牵涉到精深的医学理论与实践。“造口治疗在国内形成没多久,是护理学中的新兴学科,既有别于传统的护理,又和医生的手术不同,处于医生和护士的交叉地带。”蔡蕴敏说,因为对病例的兴趣和对患者的关切,她开始从基础护理向高端的造口治疗“转型”。
2007年,蔡蕴敏赴中美合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培训,系统学习造口、疑难伤口护理知识和技术。2008年,她成为全市首批获得国际资质的造口治疗师之一。到2009年,她又开始承担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的教学工作。
在杭州邵逸夫医院深造的时间并不长,但当时结识的资深造口师胡宏鸯,虽比蔡蕴敏小5岁,却对她影响至深。“胡老师不仅把所学倾囊相授,还为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在我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他说服我放弃高薪的管理岗位,继续以造口师的身份为病人服务。”蔡蕴敏说,因为师道承传,她也决意将所学传授给更多年轻人,为紧缺的一线护理师输送新鲜“血液”。
立志培养一批一线造口师
目前蔡蕴敏和护理组全年处理的病患已达7000名左右。忙碌的时候,护理组要分批吃饭才能及时处理病患。持续的弯腰工作对腰部多少造成了损伤,哪怕是大冬天,处理完一个病人,造口师也会满身是汗。辛苦的工作状态吓退了不少年轻人,却没有动摇蔡蕴敏培养一线造口师的决心。
2010年开始,蔡蕴敏负责金山医院全科医生临床伤口护理操作授课,此后又开始进行进修护士的临床带教。从1996年至今,她将进修所学的技术及理念悉数传授给逾千名大、中专学生,其中2名已成为国际造口治疗师。
对挑选学生,她有两个要求。首先是热爱工作、敬业、能够吃得起苦。第一次护理造口病人,蔡蕴敏因为技艺不熟,头凑得过近,病人的粪便直接喷溅在她脸上。她希望年轻人少受点这样的罪,但多一点这样的心理准备。其次,造口师技艺逐渐与国际接轨,她也希望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我自己最欠缺的,希望他们能够弥补,成为比我更好的造口师”。蔡蕴敏说。
人物小传
蔡蕴敏,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伤口、造口治疗主管护师,27年来始终与伤口、造口为伴。她是一位严重的青霉素过敏患者,从门诊换药室起步,不避艰辛,始终钻研,成为具有国际资质的造口护理“尖兵”。更重要的是,她善于将心比心,以温和、耐心的态度给病人细致入微的护理,得到病患和家属的普遍赞许。如今,蔡蕴敏希望将临床一线的伤口、造口护理经验总结出来,用以培养更多专业造口师。
文汇报记者 傅盛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