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水资源甚至可以引起国家间的战争。”向明初级中学政治教师王爽英举例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这引起了一名学生的兴趣:“老师,巴以战争就是因为争夺水资源而引发的吧?我在网上浏览军事知识时看到过。”为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王爽英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查阅资料,才在下次上课时与学生针对巴以战争展开讨论。
信息化好比“大灰狼”,闯入了现在的课堂,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也让传统枯燥的板书教学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一变革中,孩子逐渐比他们父辈更适应、更聪明、更有文化,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一股强大力量。
这些在课堂上悄然发生的变化,也倒逼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转变,甚至重新定义了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路径和教育的内涵。
教师课堂角色发生巨大变化
“学生消息来源多样,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老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王爽英意识到,过去,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权威的“舞台上的智者”,教育是所谓的“知识的传输”,师生之间存在的知识鸿沟就是教育依据的观念。
如今,网络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新奇而多元,除了教室,网络公开课、各类教学视频和音频,乃至智能手机等教育类移动终端,都成为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来源。走进教室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资源和背景。
王爽英的经验是,“此时教师要懂得放下身段,向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彼此在教学相长中一同进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依靠技术也要动动脑筋。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校、宝山区的问题化学习项目等都开始用“同伴式学习”的方法,在教师讲授之后,让学生分组互相教学,效果很好。闸北八中开始使用“微视频”重组教学,把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讲座放上网,课堂用于讨论、实验和小组作业等。老师们逐渐意识到,只有这样,原本富有人格魅力的讲台主角才能重获学生的欢心。
“学什么”评价知识的价值
信息化时代,不仅教师受到挑战,也让学习内容得到重新定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这句话几乎成为了现在学生的口头禅。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比教师少,甚至自己可以创造知识的时候,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
研究表明,技术资源明确影响重点学习内容的有两个领域:交流与数学。
对于数学而言,技术一方面能执行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代数计算,另一方面,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在当今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的时间最好用来学习如何使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信息技术,让知识更为易得。于是,人的基本技能除了记忆之外,还应该知道如何从网络获取想要知道的知识,包括如何筛选、提取信息以评价其价值。
在华东师大松江实验高中,校长潘建荣敏锐地捕捉到媒介素养在未来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创建了沪上第一个媒介素养创新实验室。在这里,评价学生们能否学有所成、顺利毕业的标准,是他们能否提出并回答反思性问题。
技术可助启动学生学习动机
你想要学习吗?如果对现在的学生提问,想必得到否定回答的几率会很高。今天的孩子想从学习中逃走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学习究竟是为啥。为了考试、分数、好学校的争夺战,抑或是给家长、教师脸上增光?
比数字鸿沟更加难以逾越的,是学生们学习动机的鸿沟。动机的开关在哪里,或许在传统的经验式教学体系中很难找寻规律。但借助技术可以找到开启学习动机开关的共性“标准”。
有数据表明,一般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等待学生做出回应的耐心只有3秒,成熟的优秀教师大多为7秒-8秒,这种给孩子思考的预留时间是以教师的经验为主导的,他们是否真的思考了、想到了、解决了,教师其实无从了解真实情况。而基于技术支持的学习,就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来进行,有的学生觉得“马上知道答案实在太不好玩了”,就会去探究;有的学生在很短时间内闯关成功、却又在一些难度并不高的环节思考很久,这些都没有关系。
文汇报报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