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纸是利用竹帘及木框,将浆料荡入其中。一张宣纸的厚薄、匀称、松紧等都由纸匠控制,一捞单层,再捞双层,三捞三层。抄捞眼前这样大的“纸王”更需要众人异常配合才能完成。
巨型宣纸的生产一直被认为是体现宣纸生产技艺的招牌。历史上的“露皇宣”名牌创制于明初,简称“丈六宣”,当时这种长达一丈六尺的纸,曾被誉为“宣纸之王”。
宣纸研究专家黄飞松认为,宣纸生产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相当一部分环节凭日积月累的经验来掌握,某些单一的操作要领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完全靠个人的感悟和领会。
造一张纸要多长时间?匠人会平静地告诉你,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常人很难体会到“片纸皆辛苦”的艰辛。图为碓皮工序。
在纸乡安徽宣城所辖的泾县,记者踩着晨露,逐影寻声来到纸房,见十多位匠人七郤八手已忙活了半晌。那张抄浆用的巨帘及框架重荷,在彼此默契下显得既同步又轻灵。他们将巨帘插入浆槽,来回抄荡把纸浆攒留在帘上;纸的厚薄则取决于抄荡次数,纤维会均匀地沉淀在竹帘上,水分从帘缝中流失。一幅两丈大“纸王”雏形捞出后,再移覆到榨水负重环节,以增加纸的密度。几天过后,纸匠再通过浇帖、洗梢牵纸等技法,把一张张巨大的宣纸从“纸砖”剥离后进行烘焙。掌帘的包师傅称,崇星宣纸厂最大捞过三丈三的“巨无霸”。
倘若蔡伦晓知,他的“专利”被今人发扬光大,肯定瞠乎后已。据考世系,泾县小岭的曹大三,曾发明用当地两种俗物为原料,配搭后造出洁白纯净的好纸,人莫不以曹氏为宣纸鼻祖。后因皖南一带纸业也多集散于州府宣城境内,宣纸由此得名。数百年来,宣纸的传统手工技艺,并未因改姓易代而失去原有的风范。
九宗七祖造纸的曹光华,不仅是位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还用自己名字创立宣纸品牌。他说仅捞纸一项,学徒期要三年以上,在备料期间,工人不仅需冒着刺鼻的石灰气味,还要挑几百斤重的燎草上山摊晒,能够承受如此辛艰劳作的人,如今也后手不接。宣纸“片纸皆辛苦”,而挥洒笔墨者有几个能够体知?
特殊工艺和特殊原料的天作之合,使得宣纸具有其他纸类无法比拟的润墨效果。为护守品牌纯洁,国家对宣纸颁行了“原产地保护”。有了这张“捍牌”,意味别的地方所产的纸不能随便称宣纸。
“真正的宣纸,是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胡文军董事长的这番定义,廓清了宣纸某些模糊的概念。因为外界多把宣纸和书画用纸并为一谈。其实不然。书画纸采用的龙须草,原料由草变浆只需二三天时间。所以宣纸和书画纸两者工艺、墨韵、寿命及价格天差地远。
泾县山环水绕,纸企棋布星陈,目前年产宣纸800吨,而独步当世的红星品牌不光占了700吨,质量也堪称出群拔萃。尽管业态竞争无情,但红星宣纸仍与玉泉、汪六吉、常春、桃记等其他品牌宣纸,共享兄友弟恭般的多赢格局。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宣纸以一奉百,远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存金不如存纸”的怪象背后,也昭然宣纸生产过程存在的原料、人工、规模等诸多瓶颈与无奈。
但宣纸永远还是为中国书画艺术存生,书画语境又依附宣纸的属性永远不会改变。
还是郭沫若说得精辟:“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墨韵万变、拒蛀不腐——神纸的精魂,将继续吸留笔歌墨舞者的创思与才情。
摄影撰文/文汇报记者 谢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