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非洲也在努力构建非洲梦。”李风亭认为,把自己的所学用于为更多的人服务,这就是他作为一名学者和共产党员,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践行。
这一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风亭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去了非洲。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常年研究污水处理技术的李风亭开始大展拳脚:用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改善非洲的水环境,让更多的当地人能喝上干净的水。
李风亭是一位“60后”,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基本的信条。犹记得2006年,因为参加学术会议,李风亭第一次去到非洲出差。出于一个学者的专业本能,他在开会间隙考察了当地的水治理环境。自那以后,非洲就和李风亭的学术研究结下了长久的缘分。在过去8年,他先后40多次踏上援助非洲的征途,对非洲典型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普查。“和别的国家不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有技术上的帮助。”这不仅是李风亭的肺腑之言,他也正用行动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对非洲来说,中国技术是最合适的
“纯粹论污水处理技术,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比,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在非洲,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是最合适的,因为它的性价比最高。”李风亭用这句话,道出了他去非洲的原因。
8年间,他的脚步遍布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摩洛哥、苏丹、乌干达等地,从在尼罗河和坦噶尼喀湖流域取水样做水质测试,到考察当地的管网系统、参观水厂,李风亭用自己的脚步和汗水,积淀了关于非洲典型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第一手资料。
“非洲的很多地方还处于农耕时代,河水藻类污染比较严重、浊度较高。”李风亭说,他曾去离内罗毕市区10公里的一个郊区考察,发现当地人取水的方式还比较原始:驴车上装个木桶,就在小河边取水,经过简单的过滤,当地人就直接饮用。另外,雨水集蓄也是非洲很多地区饮用水的来源。但要把雨水转换为干净的饮用水,很多过滤设施仍然不如人意。
虽然当地水治理基础设施较落后,但李风亭也看到“缺点”后隐藏的“优点”。很多水质测试实验告诉他,非洲的很多水体并没有受到工业化污染,很多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工业废水污染,在当地还没发生。也正因此,他看到了自己学以致用的空间。让他最感到得意的是,由同济大学研发的高效混凝剂,在当地派上了大用场。他说,这个项目的核心就是饮水安全和技术合作,内容包括饮用水处理和雨水收集,今年初,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为更多人饮水安全,甘愿承受风险
饮水安全,是李风亭常挂在嘴边的话。但为了这一份责任,他在非洲开展工作时常会伴随着很多的风险,甚至是危险。
李风亭说自己没有想到,非洲的蚊子差点要了他的命。那一次,他在摩洛哥连续工作了好几天,感觉头重脚轻,疲乏得很。等李风亭上飞机后,他开始冒出豆大的汗珠,机长认为问题严重,催促他赶紧下飞机。随后,李风亭在卡萨布兰卡机场长椅上躺了两个小时,清醒一点后便找了家宾馆住下。在宾馆,他发现腿上被蚊子叮咬过,而且已经肿得很厉害……直到回国后,李风亭仍在就医,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恢复,但仍留下了一点“后遗症”:一条腿的皮肤颜色比另一条腿要暗。
更多恶劣的工作环境,是李风亭在采访时不愿多提的,比如在荒郊野外考察的艰辛。甚至李风亭出门,都要时刻想着关窗,否则一不小心猴子便“登堂入室”,把住所搞得乱七八糟。
“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非洲也在努力构建非洲梦。”李风亭说,梦想成真的关键是有更多的人付出实际行动。把自己的学问、研发的产品转换为能够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技术,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和帮助,这就是他作为一名学者和共产党员,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践行。
2013年,李风亭获得了“联合国南南合作特别贡献奖”。
文汇报记者 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