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如今愈来愈受到各方重视。不过,较之非遗申请方面所做的努力,保护与传承方面所下的功夫似乎总让人有“后继乏力”之感。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遗憾:“很多非遗项目不仅找不着徒弟,就连传承人的家人都不愿意学了。”
昨天,“湖湘家传——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活动”亮相申城,而其中,让非遗搭上电商快车的做法,无疑让人眼睛一亮,也体现了湖南在创新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上的大胆尝试。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坦言,这是推动湖南非遗项目通过上海走向全国市场的一次尝试,使更多湖湘文化精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往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非遗主要用于表演和展示,而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则是展销。”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产办主任蒋祖烜向记者表示,在非遗项目存续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困难的现状下,加大抢救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的力度,是保护与传承的可行路径之一。
湖南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0多种颜色来展现神韵,被称作“指尖上的芭蕾”;醴陵釉下五彩瓷艳而不俗,风格清新明快,格调高雅典致,号称“世界一绝”;菊花石雕、女书、土家织锦、踏虎凿花等,都具有极强的文化厚重感和艺术张力……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别具一格。目前湖南省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1大类近320项,其中国家级99项、省级220项、传承人200余位。
本次活动期间,主办方将通过艺术展览、现场表演等方式对土家织锦、泸溪傩面具、女书等22个项目进行创意展示。除此之外,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非遗产品通过创新理念搭上了电商的快车。经过红网“网上展示展销馆”与湖南卫视快乐购两种电商销售渠道,“使它们既好看,又好卖。”通过这两大特色商城,“湖南原产”的非遗产品变得触手可及,这在全国是首次尝试。
拥有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最好的传承。蒋祖烜认为,只有加强生产性,才能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找到新方向:“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带动更多人关注这些人文活化石,不要让它们成为永不回来的风景。”
文汇报记者 徐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