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先生逝世距今已近十年。时至今日以至于将来更漫长的时间里,对于中国美术史和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他仍是一个难以绕过的话题。对于美术史而言,他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早已成为经典;而在他创作生涯的中后期,作为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的画家,他并未按世人认为既成的模式去行走,却逐渐从单纯的架上绘画拓展到整个视觉领域。从绘画到公共艺术、影视、文化产业,他走着一条艰辛、饱受争议的孤独之旅。但正是这种跨越艺术门类的挑战之路,却又恰恰吻合着我们这个开放时代的精神。如同他早年那些具有宏大气质、充满着英雄情结和理想色彩的主题性绘画,成为那个时期的重要标志一样,他又是新时期第一批奔赴海外学习的艺术先行者,并且为西方主流艺坛所认同和称誉。但是,似乎他每走一步,都会伴随着巨大的成功和争议。也正因为如此,关于陈逸飞的话题至今仍未减少,他留下的作品成为美术馆、私人藏家的珍藏;大量的印刷品、出版物仍随处可见。也许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能更深地理解陈逸飞、理解他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分析陈逸飞的优秀作品《期待》(见右图),无疑对理解陈逸飞当时的创作心态、创作理念、创作追求有着相当的学术性的意义。
《期待》属于陈逸飞先生的“西藏风情系列”作品。“西藏风情系列”在陈逸飞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显得很特殊。这部分题材的创作大约在1990至2000年之间,前后为十年。称其特殊的原因是这部分作品题材的选择和画面呈现的粗砺、厚重,与陈逸飞以往一贯的带有唯美倾向不同。陈逸飞先生的创作脉路较为清晰,基本上可以从他1980年赴美留学开始,以此为界,之前是奠定他巨大声名的大型主题性创作;之后是在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系列音乐题材作品及中国水乡题材作品,并一直延续到后期,成为我们所熟知的“陈逸飞”式的图式。但是,此时也出现了他的西藏题材作品。也就是说,两种不同审美意趣的作品同时出现在陈逸飞笔下:一边是柔美的古装女子、宁静的江南水乡;一边是神秘高原。我翻阅过不少有关陈逸飞的研究和评论性文章,对他这部分西藏题材作品的创作动机少有提及。在陈逸飞儒雅的表层下,其实内心也充满着狂放和激情。这些作品,展示了陈逸飞内心豪放的另一面。
《期待》如同他的其他西藏题材作品一样,着重捕捉生活于那片高原上人们的瞬间片段,并通过对这瞬间自然流露的动作、体态、眼神的描绘,展示出高原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陈逸飞又回避了高原特有的强烈自然光,将画面笼罩于浓烈的主观色彩中,这样,既避免了流于一般的风情叙事性的描绘,又呈现极适于油画表达厚实、粗犷的主题需求。这件作品构图饱满、呈稳定的金字形结构,用笔、用色层层堆积、叠加,并不局限于理性的表达,毫不掩饰在创作过程中的激情和冲动,是具有这个时期明显特征的重要作品。
西藏题材系列作品是陈逸飞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这部分作品的阅读,我们才能对陈逸飞的艺术有相对完整的理解。在他身上,儒雅与野性、柔美与粗豪、典雅与纯朴并存,充满才情却又率性天真,唯其如此,才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画家陈逸飞。
文/殷雄 (作者为上海油画雕塑院著名画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