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所国际课程试点高中
公办11所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格致中学、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民办10所
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高中、上海市文来中学、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上海市教委昨天连发三道“令”,均涉及国际课程班试点。这也意味着,经过近一年等待,沪上国际课程班新格局浮出水面——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等21所中学正式获批开展国际课程班试点。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此前开展国际课程班的中学不止这个数目,换言之,有学校还在“待审”,整改在即。
业内人士透露,这“一上一下”之间,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上海教育部门赋予国际课程班更大的使命,即真正成为“深化本土基础教育改革”的助推器。没做到的中学,或许就将“吃红牌”,离场。
“中外融合课程”成获批门槛
在中学里上美国高中课程,如今这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5年间,国际课程班在上海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全市15个区县有33所中学自发开设了国际课程班,引入课程多达18种,包括美国高中AP课程、IBDP课程、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课程等。
直到去年5月,这种“野蛮生长”的态势宣告暂停。市教委向中学发出国际课程“整顿令”(“37号文件”)。根据该文件,上海决定开展首批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很快,市西中学和上海枫叶国际学校分别成为首家获批试点的公办中学与民办中学,并在当年完成了新政后的首批学生招生。
对其他中学而言,这两家像是“样板房”,传递出上海希望国际课程班“调船头”的一些具体做法。比如,公办中学里,国际课程班学生的学费与该校普通班的学生“一视同仁”,学校不得另行收费;又比如,提出“开展中外融合课程试点”。根据“37号文件”,上交并经审查通过中外融合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及教材等,正是要获批开展国际课程班的门槛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国际课程班正在经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我们希望通过引进‘洋课程’,给本土中学教育留下些什么。”有中学国际课程班负责人说,上海规整“国际课程班”的背后,是希望“国际课程班”助推本土基础教育深化改革。
学校没想清方案,别办了!
如果说2013年是上海国际课程班的改革元年,昨天,市教委公布的21所获批学校(“41号文件”)、配套发布的“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班招生工作实施细则”(“43号文件”),以及涉及具体招录的“2014年中学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42号文件”),则为改革勾勒出一个更清晰的图景。
什么学校能开展国际课程班?国际课程班要办成什么样?记者从这三条新政以及获批学校了解到一些“办学要点”。
“学校要获批,首先得上报引进国际课程的具体方案,得说明为什么要引进这个课程,希望借助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于一些需要有开办资质的国际课程,还得先拿到资质。”一名中学校长透露,这一“铁律”逼迫学校对课程负责、对学生负责,不然恐怕得“吃红牌”。
一名公办中学国际课程负责人谈及新政首次提出“学生安全度”一词。这不是指“人身安全”,而是“出口的安全性”,即要对学生升学做好应急预案。“此前,出现过由于个别国际课程的举办机构不力,结果孩子融入其他课程、其他学校很成问题。”对此新政强调,学校是国际课程的办学主体,要起到“兜底”作用。
文汇报记者 唐闻佳 钱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