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廖凡主演的电影《白日焰火》在全国公映。因为这部影片,他成为首位获封柏林“影帝”的华人演员。苦尽甘来,万众瞩目。对于这个一直不怎么红的演员,很多人在心里为他编写了这样的脚本。看起来似乎也确实如此,比如,这一次的采访,就很是费了一番周折,约定的时间一推再推--主要是他太忙了,除了接受各种采访,还破天荒上了综艺节目。
但是,一切又好像仍然是原来的样子。在他的微博上,个人介绍一栏保持着空白状态;认证信息里只有四个字:演员廖凡。我在微信上对同学说:我要去采访廖凡了。对方先是回复一句:谁?上网搜索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把这个段子讲给他听,他心领神会地大笑:对对对,我还是主角旁边脸挺熟的那个谁谁谁。
廖凡得奖后,有熟悉他的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小子终于成了。“终于”二字,是说他大器晚成,也是说一切其实有迹可寻。对于这个在剧团里长大的“艺二代”来说,表演已经成为他血液里的一种因子。而他自己说,是在上海戏剧学院求学的日子,让他有了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家的自信。
文汇报:你在上戏时候的老师何雁说,读书时你就心气儿高,同班的任泉、李冰冰都已经年少成名,在影视剧里出演重要角色了,你却和海一天一起天天拿着剧本自己在学校排戏。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有动过心吗?
廖凡:那个时候本来就是学艺阶段嘛,着什么急。而且那个时候商业气氛还不怎么浓厚,学校里还是学术氛围比较重,老师也鼓励大家磨刀不误砍柴工,既然学艺,就好好消化吸收。而且每个人对于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成功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很正常。
文汇报:听说有一次上表演课,你选了一个迪伦马特的作品,表现出强大的爆发力,把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你自己还记得这件事吗?迪伦马特是你特别喜欢的吗?
廖凡:记得。学习的时候对欧美和现代的戏剧尝试的很少。到了一定的阶段,老师会推荐一些片段让我们选择,我们就选择了这个片段,叫《傍晚发生的小事》,是一部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一幕剧,相对来说很新鲜,现代戏,现代感,风格可以随心所欲探索,不受任何探索,当时非常愉悦,和海一天在学校里排了很久。
文汇报:学校经历对你后来的帮助大吗?
廖凡:当然。你在工作之后,回想起这段时期肯定是最幸福的。但其实当时压力肯定很大,上课,回课,任务很重。我们那个学校完全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培养学生当艺术家的。这会带给学生很多自信,从这样的学校里走出来,进入社会,信心都是满满的,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文汇报:这种自信一直延续到现在吗?
廖凡:在学校老师都是赞美为主,进入社会以后,肯定会发现现实和理想有差距。我毕业以后进的是话剧院,那一到剧院排戏,马上就会感觉到自己和成熟演员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巨大的。毕业只是刚刚入了门,会发现还有更多的东西没有学到。
出道20年,演过《将爱情进行到底》里的老好人雨森,演过《让子弹飞》里血性又天真的麻匪,演过《非诚勿扰2》里敲着兰花指的“伪娘”。在大多数人眼里,他始终只是脸熟,但是,他自己知道,懂他的人知道,一路走来,他不曾荒废。无数个脸熟又各异的角色累积在一起,让他成为今天的影帝。
文汇报:你曾经说过,外形并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打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靠技术去征服别人,或者是调整内在去打动人。这么说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帅吗?
廖凡:谁说的!我对自己相当满意,是他们觉得我不够帅。我说这话的意思是,演员就是要可塑性,需要随着阅历的增加,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不同的气质。或者,换句话说,不是培养,而是你必须有一些可以换着用的招数,来试着把自己换成另外一个自己。这对于每个演员都是必备的。
文汇报:具体来说,是一些什么样的招数呢?类似于设计某些标志性动作吗?
廖凡:动作、声音、造型,以及揣摩人物后总结出来的形体和形态,都是带动你,使你产生灵感的东西。把所有这些综合在一起的过程,就是尝试着把自己换成另外一个自己。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沉浸到自己设想的一个状态中。当你觉得好像完全能够体味到自己所要创作的人物的气质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个人。是个挺有意思的过程。
文汇报:每个角色都会这么花功夫吗?
廖凡:需要这个人物有你可展示的空间。
文汇报:你演了差不多50个角色,跨度都很大,有没有哪个角色是你觉得最贴近自己的?
廖凡:嗯(停顿),每个都可以说贴近我自己。
文汇报:包括《非诚勿扰2》里那个?
廖凡:那是一个小小的尝试,但那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因为受限于篇幅,可发挥的余地不是特别大,你只能在瞬间展现出某些人们所认同的这样一种人所具有的特征,从而让大家确信他的身份,但没有完整的片段和更多的空间去展示人物的内心状态,而那是比外形更能打动人的。
文汇报:会不会感觉被某个角色附体?
廖凡:当然。当你用了很多时间和心思去揣摩一个人物,你会在整个拍戏过程中修正自己的设置。比如《生死线》,拍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欧阳山川这个角色和以往我呈现的状态不太一样。不过好在这个人物设置做得好,没有和我个人距离得特别远,所以塑造人物的过程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儿,没有那么难做到。
文汇报:有什么角色是距离你特别远的?
廖凡:《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首先故事就不是一个寻常的故事,是非常态的,更极致,更个人。人物也非常边缘,在一般社会常态中大家不容易那么真实地去接近这一类人群。而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做各种改变,外型上的改变,可以把导演需要的某种气质提炼并放大。不过我不觉得那是个成功的案例。运用的手段稍微少了一些,单一了一些,观众看起来会比较累。
文汇报:不成功是指角色扮演?
廖凡:对,角色扮演比较单一,人物层次不多,变化比较少。手段如果更多一些,方式更丰富一些,呈现就会更丰富,而不会后来大家看到的那么暴力。我挑选角色相对都会复杂,不是那么单一的。所以这个人物其实也应该是复杂的,只不过运用的手段不那么充分,就显得单薄。
文汇报: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成功?
廖凡:各种原因。(笑)文汇报:在你扮演的角色里,有没有那种一开始自己觉得特别讨厌,但周围人都鼓励你试一试,后来在表演的过程中慢慢接近,尽可能把这个角色塑造成不那么讨厌?
廖凡:如果特别不喜欢我肯定不会接,在这方面没有人能够左右我。有些角色是在演的过程中觉得特别不讨好。比如《大院子女》里的刘双林,很多人不喜欢这个人物。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你不喜欢就是这个人物的塑造成功了,因为他在剧作里就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人。但实际上一些有阅历的或者稍微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这个人物是成立的,他身上的某些状态,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是有共性的。
文汇报:你一开始接触这个角色时喜欢他吗?
廖凡:我就是觉得他不讨巧,不争气,但没有觉得不能接受,要是不能接受我就不会去演。当然有很多人会选择扮演特别好的,可爱的,有人缘儿的角色,但我相对来说不会选择那样的,那样会显得很单一,不够完整。
文汇报: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对你来说,一个角色不能接受不是说他有多讨厌,而是说他从逻辑上不能成立?
廖凡:对。必须是真实的,能够成立的。
文汇报:所以说,演员对角色的好恶,和观众对角色的好恶是不一样的?
廖凡:一个好的作品需要对观众做出建设性的引导。那种是非分明一目了然的作品是没有太多深刻性的。
文汇报:我们看《让子弹飞》,会感觉这个戏特别好,但不怎么捧角儿;会记得这部电影,但不会记得谁的演技特别棒,感觉影片的整体风格压过了演技。你喜欢的戏都是风格很重的。是吗?
廖凡:也不完全是。拍这个戏更多是想和自己喜欢的导演和演员合作,感受他们在工作中的状态,我觉得这个对我有帮助。
文汇报:所以,你接戏未必都是冲着角色去的?会不会有时候可能角色未必有多大吸引力,只是向往那个剧组就接了?
廖凡:那当然。肯定会。你挑一个好的东西,很多时候是看整体团队配合,包括团队、剧本、自己,都是要考虑其中的。
文汇报:有些演员喜欢接特别能突出自己的戏。你会吗?
廖凡:特别能突出自己的戏一般都很麻烦。因为表演是群体的配合,当你自己特别突出时未必是好事,会和整体不协调,我不喜欢,我觉得观众也未必喜欢。而且在一场戏里,如果你演得好他演的坏,那这场戏就是不成功的。
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之后,廖凡接受媒体采访,坦言接拍《白日焰火》时自己正处于情绪低落期。这段话后来被许多人解读为,在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上,这个“艺术苦行僧”原来也有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因为有了这样的解读,他的获奖成了一个特别励志的故事,他却说:不是这样。文汇报:为什么那个时候会情绪低落?廖凡:之前在拍《建党伟业》时受伤了,从马上摔下来,肩膀受伤,伤得比较严重,光手术就做了8个小时。加上后来复健也不是特别理想,人的状态就不好,身体和情绪都比较低落,有些泄气,长时间工作之后人的兴奋度也不如以前那么高。算是正好出现了一个瓶颈吧。
文汇报:所以说,并不像外界流传的那样,因为这么多年都没有达到目标和要求所以产生自我怀疑是吗?
廖凡:唉,为什么老有人觉得我是那样的人呢?难道我平时是那样的吗?之前特别低落,终于苦尽甘来,这种故事不属于我。高高兴兴就把这事儿办了这样不好吗?很愉快地在干自己喜欢的事儿,这样多好。非得那种前面特苦,恨不得跳楼,终于有一天,“哎哟喂!”是不是那样听起来更励志?其实特傻。
文汇报:所以,你其实一直没有自我怀疑过是吗?
廖凡:我觉得那是每个人都该去承受的东西。那种东西对外人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当你做这一切,无论等待,还是陷入困境,都要抱着愉快的态度去对待。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文汇报:为什么接拍《白日焰火》?怎么评价自己在电影中的表现?看好自己吗?是巅峰之作吗?
廖凡: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巅峰,我只是在拍之前和拍摄中间想把这个电影当成一个礼物送给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电影很重要。至于拍完之后会怎样,我没有想太多。这个剧本我很喜欢。这个人物我也觉得很难得,有这个机会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心里的感受通过这么一个人物去抒发出来。这种机会对演员来说极少,一生中可能只有那么几次。
文汇报:你说这个电影很重要。为什么?
廖凡:《白日焰火》属于黑色电影类型。国外有很多这一类型的经典之作,比方说像《马耳他之鹰》、《第三人》之类,但这种类型在中国影片里很少。一方面,这一类电影看起来不那么乏味,有情节性,商业元素比较多,同时导演也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通过故事去完整呈现出来。找好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观众会喜欢。现在观众看电影看得越来越多,审美水平会提高,对电影的要求也会提高。那么这种新类型的出现会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大家也会喜欢。
文汇报:你说里面的人物也很难得,是指他和你以前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吗?
廖凡:对。我选择角色也是尽量避免重复自己。但他跟我之前出演的一系列电影中的人物又有相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失败者。我那会儿情绪低落,看到这个剧本非常兴奋,想把他完成,拍完以后能明显感到走出了低落期,回到了自己理想的状态,满血复活。以前都是那么一直要求自己的,时间长了以后,真的会有一种意志蒙上了灰,变得不那么强烈的感觉。拍的过程中感觉好像把那些灰都掸掉了,它又亮起来了。再加上拍的过程中又看到那么一群伙伴,目的都很纯粹,都是想把它作为一个作品留给自己。这种感觉还是挺棒的。
在中国,有很多像廖凡一样的演员:外形不算差,演技更是公认的实力派,但就是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比如廖凡的好同学、好搭档海一天,以及同样是上戏毕业的东京电影节影帝王景春。因为廖凡的获奖,人们开始关注起这个群落;而这个群落,足以使人们对这个外人口中的“贵圈”多一份尊重。
文汇报:一直觉得,演戏和从事文字工作有共性,其实都是狗熊掰玉米,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这次获了奖,会不会很恐慌,担心自己再也找不到这么大这么好的玉米了?
廖凡:狗熊掰玉米这个比喻太好了。确实是。没错。但不会有恐慌的感觉。完全没必要,也没这工夫。为什么不为自己喝彩,不为自己高兴呢?我一直觉得演员是个很神圣的职业,我热爱这个职业,愿意用很长时间去做这个事情,虽然有过着急和焦虑,但那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点点而已。其实我在我的朋友中已经属于想得比较多的,他们比我更彻底、更勇敢、更热爱生活。我们志同道合,一起成长,尽管处于不同阶段,但不阻碍我们有共同点,那就是喜欢这个职业,尊重这个职业。
文汇报:未来呢?有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吗?
廖凡:这个,说出来还不得吓人一跳(笑)。没有具体的镜像,说起来可能会挺逗的。比如说你在美国,在欧洲,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看到一个海报,说今天有一位从哪里来的艺术家在这里做表演,你就走进去看,也许那个人就是我。我觉得这就是个挺好的状态。
文汇报:不拍戏的时候都做什么呢?
廖凡:过正常的生活。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让自己变得不要那么着急,不要排得那么满,不想被生活推着走。当然我不可能像别人那样上下班,我没经过上下班这种生活的历练,会觉得那对我来说有一种吸引。当然这话说起来可能会遭人啐,觉得我虚伪,但我确实想体味那种感觉。某一段时期我对日常生活很排斥,觉得那很乏味,会消磨自己的意志,让人变得麻木,但后来发现其实生活给你的灵感会很多。当你的年龄一点点增长,你就会走出那种为了搞创作而不要日常生活的阶段。
文汇报:今后也许找你的商业片会多了吧?你曾经自嘲拍艺术片是因为商业片不找你?
廖凡:也不是不找我,只是有时候剧本不好不去拍而已。作为成熟的演员,应该任何类型都去尝试和开拓,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再说,我们哪有艺术片,都是商业片。包括很少的由我主演的片子,也都是有很多商业元素在里面的。
文汇报:其实国内有很多像你这样“主角身边演技挺好的那谁谁谁”。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或者身处的环境不好吗?
廖凡:这在任何国家的电影圈都是正常的。为人所知或者不为人所知,并没有对我产生任何伤害或者阻碍。我只是在完成自己喜欢做的事。
相关链接
圈内人说廖凡
刁亦男:廖凡是拼命三郎。为了演好《白日焰火》里这个角色,他拼命喝酒、吃肉,增肥了10公斤,脸都喝肿了。那时候都说白酒有塑化剂,他还敢那么拼命喝,厉害!这次廖凡的角色其实是他自己争取来的。这个剧本经历了漫长的修改和找投资,这个过程中廖凡一直给我鼓励,他很早就报名了,说一定要演这部戏。态度第一,他给了我这个信号,再说本身他也合适。
胡恩威:廖凡心细如尘的演出感人低调,他是一种舞台内功的展现。
孟京辉:廖凡身上有一种消瘦的诗意,他的目光中有一种贪婪的东西。他可以像蛇一样出击,也可以像兔子那样跳跃;他身上羞涩的东西和爆发的东西是合二为一的。他的激情在得到控制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会萦绕在剧场上空,让你处处感受到他的热力,但又不失冷静。
他挺撩拨各种观众的心的。他有的时候就特别装性感,但是当然他也很性感,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有时候他知道他自己那样,所以挺好玩的。很多大明星跟廖凡合作,像刘若英,肯定会被廖凡所吸引的。如果现在再合作肯定还会更被吸引吧。
廖凡在《半生缘》中的表演、陈建斌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表演、黄渤在《活着》中的表演,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当代话剧表演上的最高水平。
赵宝刚:廖凡身上具备的色彩还是满丰富的。其实廖凡骨子里面是一个浪荡艺术家的感觉,有一些小资的浪漫情调。据我所了解他的恋爱经历,他应该是一个比较痴情的男子,而且应该是一个能够为女孩付出的男子。凡是离开他的女孩,我觉得都是头脑不太清醒的。其实找廖凡这样的男孩,应该是比较幸福的。可能廖凡就是一个热度比较高的所谓的情感男子。
戈大立:廖凡是个极为用功的演员,他的用功程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而且他是演员中少有的按照自己想法生活的人,否则他的独特气质早就被磨灭了。他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追求完美,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
王景春:大廖是我师哥,我一直认为他是影帝,他的业务能力和思想都达到了,但那个光环一直没给他,这次获奖是实至名归。
相关链接
那些年廖凡演过的戏
《将爱情进行到底》(电视剧)
播出时间:1998年
导演:张一白
主要演员:徐静蕾、李亚鹏、王学兵、廖凡
《将爱情进行到底》有着“中国内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剧”之称,通过表现一群性格各异青年的生活,勾画出一幅细腻生动的九十年代都市爱情长卷。该剧集结了徐静蕾、李亚鹏、王学兵等一大批青年演员,日后都成为影视圈颇具分量的一线明星。
廖凡在其中饰演一个勤奋乖巧的书生雨森,一直倾慕于女主角文慧。后虽与心上人走到一起,然而却感觉到自己不是文慧的真爱而主动提出分手,最终不幸因交通事故离开人世。
虽然在剧中廖凡扮演的是苦情角色,没能得到真爱,可现实生活中,他却与该剧的编剧霍昕结缘,这段恋情持续至今。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电影)
上映日期:2008年
主要演员:廖凡、任达华、莫小棋
继《绿帽子》之后,廖凡再次出演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此次同样由新锐导演刘奋斗参与改编并执导,并最终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多项提名。讲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心理有些扭曲的皮条客王耀,与纯情女孩丽川相遇,由此展开一段爱恨纠葛的故事。这是廖凡少有担任“男一号”的电影,剧中他的表现十分抢眼,充分演绎出了角色的狠劲儿。
《生死线》(电视剧)
播出时间:2009年
主要演员:张译、廖凡、李晨、杨烁
继《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编剧兰晓龙又一军旅题材作品。故事发生在1938年徐州会战后期,日军占领沽宁城,地下党员欧阳山川组建抗日组织“四道风”,成为组织的军师。他凭借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坚定的政治信仰,集结了无产者、物理学家等各个阶层,性格迥异的小人物,与敌人作着顽强的抗争。这个颇有传奇性的组织永远只有一二十人,但作为其成员先后牺牲的足有六百多人。廖凡在剧中饰演坚忍内敛的地下党员欧阳山川,大段的话剧式独白让他的角色在抗日英雄之外,多了一份浪漫主义情怀。
《让子弹飞》(电影)
上映日期:2010年
导演:姜文
主要演员:姜文、周润发、葛优
《让子弹飞》是姜文导演的第四部电影作品,改编自著名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集《夜谭十记》中《盗官记》一节,集结周润发、葛优、刘嘉玲等大牌。讲述民国年间,捐官当上县长的马邦德,在走马上任路上遇张麻子一行麻匪劫持,为求自保许下鹅城财富,让张麻子决心假扮成县长,到鹅城赴任一探虚实,岂料却招惹上恶霸黄四郎,上演一场斗智斗勇的好戏。该片凭借紧张的剧情,演员精彩的对手戏,和颇为刺激的镜头剪辑,在中国内地取得总票房6.76亿元人民币的好成绩。廖凡在其中饰演麻匪老三,是麻匪阵中冲锋陷阵的角色,并最终抱得美人归,成为剧中最幸福的人物。
《非诚勿扰2》(电影)
上映日期:2010年
导演:冯小刚
主要演员:葛优、舒淇、孙红雷
继《非诚勿扰》第一部成功之后,冯小刚再接再厉,推出续集,顺延着上一部的剧情,空姐笑笑决定与中年男人秦奋试婚,但因笑笑醉酒后,坦诚自己并不爱秦奋,而令两人关系疏远。回到北京的秦奋成为电视台主持人,却又赶上其好友、节目制作人李香山患上癌症。为此,秦奋和好友们为李香山举办一场“人生告别会”,也是这次“生离死别”让笑笑和秦奋重新走到一起。廖凡在剧中突破以往硬汉形象,饰演秦奋多年未见的好友,同性恋者建国,在韩国整容归来后,从事美容摄影工作,虽在影片中惊鸿一瞥,但餐巾一遮,眉眼一动,颇为出彩。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