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观点 上海完全能应对“单独二孩”,但应考虑完善相关公共服务 抓住难得机遇 优化上海人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上海“落地方案”也已上报,正在等国家有关部门批复,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出台。无论是关心公共政策的读者,还是可能受惠的“单独”夫妇,都会关心一个问题:这项政策将带来什么?上海会不会出现难以应对的出生高峰?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专家,他们对上海的应对能力充满信心;但同时也建议政府应该完善公共服务,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优化上海的人口。
2025年,全国育龄妇女减少1/4
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桂世勋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现在是调整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的绝佳窗口期,哪怕新出生人数有所增加,也不会造成出生人数的“暴涨”。
桂世勋曾担任国家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长达20年。他表示,1962年-1975年,我国经历了一个出生人数高峰,年出生人数都在2000万以上, 其中有10年每年出生人数均超过2500万。如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下决心实施有效降低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政策,这段时间降生的女性在23岁进入生育高 峰年龄后,1985年-1998年的中国很有可能出现一个更大的出生人数高峰。为此,1980年,中共中央以公开信的方式,向全国发出普遍提倡一对夫妻只 生一个孩子的号召,揭开了“只生一孩好”的序幕。
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出生人数进入明显的低谷,相应的,从2015年开始我国将出 现一个持续10年的20岁-29岁育龄妇女人数的负增长。据预测,2025年,全国20岁-29岁育龄妇女人数将从2015年的超过1亿人迅速减少到 7500万。因此,如果2014年开始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即使生育水平有所回升,也不至于造成我国出生人数的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公开信》中,就有“从现在起用三四十年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的时间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表述。从那时往后推算,《公开信》所承诺的“三四十年”正好对应着2010年-2020年。
桂世勋说,学界原本预期中央会先选择少数省市进行“单独二孩”政策试点,然后再分几批扩大试点范围,这样就会把全国所有地区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时 间拉得很长。然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却决定在全国启动实施这一政策。“这代表了中央在调整完善现行生育政策方面的决心和魄力。”桂世勋认为,现在看来,全国 各省区市有可能在2014年-2016年期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全覆盖,它有利于为2020年左右启动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创造条件。
最多,上海每年再增“五六万孩子”
“单独二孩”政策会对上海造成什么影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告诉记者,上海未来几年的出生人数虽然不好精确估计,但应该不会超过上世纪80年代的峰值——也就是每年28万人,也许每年会多迎接五六万个婴儿。
彭希哲现在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他说,上海很早就允许农村户籍的单独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因此,“单独二孩”主要影响的是城镇户籍夫妇,以及夫妻一 方是非沪籍的“两地婚姻”家庭。上海本地城镇户籍夫妇中,绝大部分是“双独”,早就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过去几年,上海每年新增“两地婚姻”家庭约9万 个,约占18万对新婚夫妇的一半。这些人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意愿并不高,因此,未来几年,上海每年多增加五六万个孩子的估计是合理的。
彭希哲认为,近年来,上海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基本持平,而每年新增的50万常住人口几乎全部靠流入的非沪籍人口贡献。与“50万”相比,每年多增“五六万个孩子”,不会对上海这样一个体量的城市构成太大压力。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梁中堂也认为,上海有足够能力应对人口增长。他说,2010年人口普查,上海的常住人口比原先预估的多出300多万,这么大量的“隐蔽人口”并未让城市陷入混乱,本身就说明上海的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