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1点,距离配音艺术家李梓的遗体告别会还有1个小时,龙华殡仪馆银河厅内,前来送行的人群已经聚集起来。没有惯常的哀乐,取而代之的,是电影《叶塞尼亚》和《简爱》的配乐。最初,是这两部影片,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她的声音;后来,是她的声音,让这两部影片成为永恒的经典。有人轻轻念出熟悉的台词:“当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了?”而更多的人,就在这周而复始的旋律中,流下泪来。
有多少声音,可以让我们这样刻骨铭心地怀念?
送别的队伍,蜿蜒到了门外
消瘦的童自荣,专程赶来向李梓告别。“我热爱她的音色,迷恋她的音色。”说这话时,“金嗓子”童自荣的声音里少了华丽,多了一些沙哑。差不多50年前的一天,因为一部电影,尚未高中毕业的童自荣立志以配音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那部电影叫《白夜》,由邱岳峰和李梓分别为男女主角配音。“我一口气看了两三遍。这似乎是我和李梓老师在冥冥之中的缘分。”
事实上,那只是缘分的开始。1973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童自荣如愿进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进厂之前,因为没有把握,他想请行家听听自己的声音,来的人正是李梓。“她听完之后,当面没有对我说什么。但后来听说她跟别人提起,觉得我还可以。”到了1978年,童自荣终于有机会在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中为男主角配音,李梓为女主角配音。在他的记忆里,这几乎是两人仅有的一次在同一部片子里为男女主角配音。“她的台词完全没问题,一遍就行。但我是第一次配主角,在录音棚里一遍一遍地录,她就一直陪着我练。等我终于达到要求,她已经不能恢复到第一遍时的水平了。她是牺牲了自己,成全了我。我永远不会忘记。”
众多影迷自发来送李梓最后一程,等候的队伍蜿蜒到了门外。大厅里,因为人太多,工作人员不得不一遍遍提醒:“请让出通道。”很多人尽管熟悉她的声音,却从未见过她的相貌。他们在人群中高高举起手机,拍下她那张面带微笑的遗像。一位叫杨子的影迷,还没说话已经红了眼圈:“听说她晚年身体不好,过得很辛苦。今天是个好天气,希望她一路走好。”杨子说自己最喜欢李梓的《叶塞尼亚》,看了不止一百遍。“现在看电影也会看配音版,但再也找不到像他们那一代人那样的声音了。”
幸运的是,借助数字技术,这些动人的声音永远地留下来了。上译厂副厂长刘风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把所有上译厂译制的老电影由胶片转成了数字,希望将来有机会做回顾展。
辉煌无法复制,但愿永不褪色
“李梓的声音,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不可磨灭。但是那个时代,和那一代人,再也不可复制。”在银河厅的休息室里,译制导演、配音演员曹雷说完这句话,悲伤地闭上眼睛。当历史的车轮从声音时代驶入影像时代,留给配音演员二度创作的空间已越来越少。今天这些配音界的后生晚辈,很难再有那样的机会,仅仅凭借自己的声音,就让一些原本并不出色的电影成为经典。
“前辈们的配音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教科书上的蓝本。但时代不一样了。”吴磊曾经为哈利·波特配音,在昨天参加告别会的人群里,他和他的同事,是为数不多的年轻一代。他说现在的配音,首要任务是把进口片转换成国内观众听得懂的语言,声音上则要尽量贴近演员原声,去掉一些渲染性的调式和语气,不损害片子的原汁原味。“因为观众能看到的除了配音版还有字幕版,很多观众对演员本人的声音已经非常熟悉,如果配音的声音和原声差别太大,反而会让观众产生跳戏的感觉。”即便如此,要做好配音也并不容易,因为从拿到原版、开始翻译到最后完成混录,留给吴磊们的时间只有两周。
吴磊2002年进入上译厂,此前学的是表演专业。因为喜欢语言,他选择了当配音演员——这个如今不再可能成为偶像和明星的职业。他说他们这一代人没有重铸辉煌的野心,只是想保住上译厂这个品牌,毕竟这是国内目前仅存的一家译制片厂。在李梓的告别会上,在配音作为一门艺术渐渐被人忘却的今天,这些话让人无奈,也让人肃然起敬。但愿在所有人的记忆里,辉煌永不褪色。(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