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迁安置 新房指日可待
我今年62岁,是土生土长的虹镇老街居民,老街62年的变化都在我的眼睛里。1987年,老街原来的棚户区拆掉,原地建了公房,我们一家住进了一室户的公房。30多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口之家,遮风蔽雨没问题,但是不敢请客人来家做客,来了只能打地铺。
幸运的是,我居住的虹镇老街1号、7号地块纳入了区政府的旧区改造范围,去年9月20日二次征询签约正式启动,区政府、街道遵循“早沟通”、“早了解”、“早解决”的原则,为我们动迁居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平台,现在签约率已经达到了94.27%。
我一直想换房子,想了一辈子,谁也没想到盼了18年的梦在18天内就实现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
现在已经有2000多户居民搬出了1号、7号地块,剩下没搬的居民不多了。我也在曲阳找了一处房子过渡,新分的安置房在虹口彩虹湾,三室一厅,2016年交房,我已经去那边转了一圈,环境、生活设施都不错,等搬过去以后,我女儿女婿回来也有地方住了,日子只会越来越好,想想就觉得非常开心。
探路医改 耕好“试验田”
2013年2月,上海市政府印发由14个部门联合制订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28项具体举措,全力支持社会办医。同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在此背景下诞生,它由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管理,国资占股20%,8家民营机构共同均衡持股。医院预计在今年年初开院,现在我们正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希望很快能呈现一个“患者满意就医、医者尊严行医”的新环境,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被誉为上海医改的一块“试验田”。我感觉我们已经被贴上许多标签,但着实无法承载医改之重。应该说,我们十分愿意“先行先试”,试点“多点执业”、尝试“以技养医”——让医生凭借技术吃饭,而不是开药开检查等,希望我们的探索能为以后打破医生资源垄断、公立医院改革、体现劳务价值的医生薪酬体系等改革提供可借鉴内容。但说到底,与公立医院相比,我们就好比是“农村”,公立医院好比“国企”,我们可以搞些村庄联产承包制,但国企股份制改革怎么改,农村并不好说。相反,作为医改“重头戏”——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也会深深影响社会办医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