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在上海,15分钟的步行范围就可以找到一家医院;在江苏,远程医疗系统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内蒙古,“小药箱”进牧户让戍边牧民获得了医疗保障……昨天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深化医改”平行会议上,听完中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各地的经验分享,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动情地说:应对中国各地区的复杂差异和独特挑战,中国医改中的很多做法很有创新精神,“我们已看到中国医改的成就,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我国这轮新医改始于2009年,7年来已建成覆盖全民的全世界最大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仅为我国继续深化推进医改打下基础,也为全球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经验。
“小药箱”承载大健康
内蒙古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尹赤林说起“‘小药箱’承载大健康”的故事,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兴趣———内蒙古以人为本的独特医改实践,让人难忘。
“我们一些地区的医疗机构服务半径是275公里,人们用最快的交通方式到达医疗机构也要一二个小时以上。还有不少地区因大雪封路,牧民出不去。”尹赤林说这导致当地看病成本很高,在城市打一支预防针需要3元、农村需要5元、牧区需要10元,那么到内蒙古的阿拉善,光交通费10元都不够。
怎么保障当地人的医疗需求? 建卫生院并不现实。内蒙古地广人稀,有的地区方圆几百里就住着几个人,建一个卫生室是支撑不起来的。
内蒙古开始实施“‘小药箱’进牧户”工程。“小药箱”里放着针对感冒、胃肠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基本药物,也有纱布、消毒药水和镊子,还有家庭医生联系方式,以及一个平板电脑,孩子可以像看动画片一样观看医学科普知识。
2012年12月25日,尹赤林难忘这天。他去呼伦贝尔考察“小药箱”工作,大雪封山,气温跌到零下43℃,他们一行人走了2个多小时,只跑了两个牧户,其中一家牧户的孩子发烧到43度。
“我已经跟我的家庭医生联系了,他告诉我吃什么药,孩子快好了。我要感谢你们,感谢医生,感谢党,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牧民给尹赤林端上家里最好的肉。
“牧民的话,让你深深感觉,这项工作非做好不可。”尹赤林说。
内蒙古投入千万元建设“小药箱”及配套基层医疗体系,已覆盖60万人口。牧民有了“小药箱”,形成了规范的治疗和用药。
“小药箱”已被评为全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医改举措,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如何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内蒙古“小药箱”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医改挑战复杂性和独特性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说,内蒙古“小药箱”的实践从侧面反映出在中国医改过程中,各地面临独特的挑战。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在总结中国医改的进展时谈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75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医改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保的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面稳固在95%以上。
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在国家医改的大框架下,一系列新实践还在各地铺陈推开。
在上海,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2.75岁,婴幼儿死亡率在4.4‰左右,孕产妇死亡率6.66/10万,达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我们的家庭医生和社区医院在其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上海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分享上海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时说到。
目前,上海大概每10万人口有一家社区医院,80万-90万人口有一个区域医疗中心,上海人一般在15分钟的步行范围就可以到达医院。上海已形成从社区到三甲医院完整的全市居民健康数据链,医联工程与区域诊断中心的建立都确保了上海居民的就医质量与可及性等关键问题。
江苏省也在推进分级诊疗和医疗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这包括已实现医疗资源纵向一体化,提出以三级医院为龙头,建立医疗联合体,与社区挂钩。江苏还在80%的县市区建成了区域性的影像、心电图、生化检查、病理等5大系统。
迎难而上,定能找到答案
总结这7年医改路,梁万年说,是在“啃硬骨头”,很难,但必须要做。中国医改7年的风雨实践,在施贺德看来,体现了许多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比如都把重点放在初级医疗建设上,中国取得了切实的进展。
施贺德称,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全球需要共同思考的命题还有控制医疗成本与医保报销制度的设计、优化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协作效率以及加快创新药物审批等深层问题。
“中国已基本实现基础医疗保障,我们看到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施贺德在呼应梁万年表达迎难推进医改时谈到,梁万年的发言其实表达的是一种信心———全球各国最后一定能携手找到创建更好的健康服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