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间隙,千名与会代表齐做保健操。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陈青 唐闻佳
昨天,第九届全球健康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联合国将全球发展目标从“千年发展目标”转向“可持续发展目标”后首次召开的健康促进大会,也是全球首个健康促进工作纲领性文件《渥太华宪章》发布30周年。世界卫生组织希望能据此确立新的目标纲领和使命。
昨天大会发布的 《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引发海内外官员、专家、学者热议。新宣言中提到的“多方协作”“一个都不能少”,成为本次大会高频出现的流行词。
“社会共治”成为共识,上海实践给世界贡献经验
《渥太华宪章》发布至今已整整30年,全球健康面临新挑战,期待着新经验。上海为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不少经验与载体。
“如今,城市发展、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情况都与30年前相比有了巨大变化,一个城市做出承诺,要从法律、法规到制度赋予公民更多的健康权利、健康教育、健康福利,上海作出很多创新尝试。”上海健康促进协会会长李忠阳介绍,上海政府坚持不懈,已实施5个“3年公共卫生行动计划”,倾力打造覆盖全社会的健康促进。同时,自2008以来,为了全面推进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上海还组织开展了“健康世博、健康上海———上海市民健康行动”,先后向全市家庭发放健康礼包、支持工具,如盐勺、控油壶及腰围尺。
主动健康促进,观念由此改变
“六成慢性病可以通过健康的方式预防。”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表示:总是依靠打针、吃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要主动促进健康,而不是被动等待求医问药。
王宇说,现代人不应该一味地追求高端医疗、高精尖技术,无限扩大医疗机构的规模,打针吃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健康的问题。他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亿糖尿病患者,还有高血压、癌症等发达国家面临的健康问题,也有发展中国家所必须解决的包括营养不良、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民的健康。健康是全社会的终极目标,今后,健康产业在GDP中的比例有望越来越高。
医院当家人的观念也正发生着改变,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对于《宣言》中所强调的“单靠经济增长已不能确保健康水平的提高”深表认同。他认为,目前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呈现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大量新技术的应用,加之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医疗费用呈增长趋势,甚至会超过GDP的增长,而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作为公立医院,的确需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更加理性地发展,为老百姓提供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宜技术与适宜服务。
新健促纲领上海问世,引领未来
昨天,《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 和 《健康城市上海共识》问世。作为《渥太华宪章》的主要起草者,如今《上海宣言》的重要起草人之一和见证者,瑞士日内瓦国际和发展研究员客座教授齐克布什谈到,《渥太华宪章》更多聚焦的是国家政策,而今已是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做健康政策决策只会影响自己一个国家———人流、物流、经济流让各国卫生政策联系在一起,需要集中智慧。
“各国都已将健康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一块,我们已进入分水岭时代,进入新的公共健康时期。健康成为一种政治选择。各国政府要有果敢和勇气去迎接挑战。”齐克布什称。
在专家和学者看来,如何应对新挑战,都“落笔”于新上海宣言中,“健康安全挑战越来越多,强大的商业力量正在努力阻碍健康。广泛存在的全球健康危机就是这些快速变化的证明,需要我们同舟共济、共谋出路。”“人民的健康再不能与地球的健康分离,单靠经济增长再不能确保健康水平的提高。”
政府如何主导、多方如何参与、协作机制如何完善,各国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探索更多“最佳实践”。本次大会科学顾问委员会副主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尼特彼姆谈到,30年前的《渥太华宪章》激发了我们看待“健康促进”这个新问题,如今,我们需要总结新的智慧,把宪章的想法转换为工具,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引领下一个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