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改善教室照明环境、每日进行学生健康晨检、开展“3课、2操、2活动”、打造校园体育特色项目、进行定期的心理教育辅导……自1995年上海开展“健康促进示范学校”试点以来,上海各所中小学致力于营造安全卫生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举办前夕,市疾控中心儿童健康所公布一组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本市30%以上的中小学已达到健康促进学校的标准,目前本市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均在65%以上。
利用特色项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高高发球,正手抽球,左推右攻,侧身弧旋,上步侧拧,摆转快攻,推挡侧攻,跨步削球,整理放松”———每天下午1点50分,巨鹿路第一小学的学生都要拿着乒乓拍走上操场,伴着音乐、踩着节拍,打上一套独创的“乒乓操”。据校长楼海凤介绍,学生须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学习“乒乓操”。
作为“全国乒乓球重点学校”,巨鹿路第一小学从上世纪开始就培养并向国家输送了陆元盛、何智丽、井濬泓等一大批世界级健将。在今天,全校共有20多张标准乒乓桌供学生训练使用,乒乓运动的精神依然是该校的灵魂所在,并融入于每个学生的日常锻炼之中。而这套蕴含着多个乒乓球技巧要领的“乒乓操”,不但“助长”了更多优秀的“乒乓苗子”,更促进了每个孩子的体质健康。
在金沙江路小学,有一支同样“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队伍———女足,据校长朱雷称,现在全校共有43名女足队员,而在这股“足球风潮”中,全校师生参与户外体育运动的热情格外高涨,每天坚持锻炼80分钟。
针对常见健康问题进行适当干预
据市疾控中心儿童健康所主任罗春燕介绍,龋齿、近视、肥胖是目前本市儿童的几种常见病。在虹口区宏星小学,“肥胖超重”是学校的重点干预项目。教导主任许群提到,目前学校主要通过针对特定学生群体普及平衡膳食知识和加强体育锻炼的方式,帮助他们改善肥胖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配合尤其关键。许群说:“这些孩子的日常饮食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寒暑假的菜谱也是由专门的营养师搭配设计并发送给家长,请他们在家帮忙监督。”
同时,这些孩子还有专门的体育锻炼目标,每周由一位体育老师带领他们进行游戏和运动,“我们给每个孩子配备了小米手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运动数据的详细检测及记录”。许群表示,通过这些措施,目前该校学生的肥胖率明显下降。
在巨鹿路第一小学,改善学生的近视问题则是重点。楼海凤介绍道,学校专门进行了教室的灯光改造,并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对应的屈光档案,同时鼓励他们在课间10分钟“尽情玩耍”,以缓解眼部疲劳。
基于特色课程促进身心健康
对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比起拥有强健的体魄,具备积极阳光的心态同样非常重要。据悉,全市已有近1100所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通过心理辅导活动、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等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巨鹿路第一小学的操场旁有10扇“七彩门”,各个班级在门上绘制了充满童趣的文字和绘画,细看后才发现,这些内容都和健康相关,比如爱护牙齿、爱护眼睛、食品卫生、心理健康等等。门背后是一间心理活动室,墙上挂满了学生制作的“健康小报”,而书架上摆放了几十本和心理健康、行为规范有关的儿童绘本,师生可以在这间教室开展绘本阅读等心理辅导活动。楼海凤还提到,目前该校一至三年级的班级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心理老师会通过各种游戏观察孩子的行为,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
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则有一门特别的心理辅导课程———性别教育课程,副校长徐晶提到,很多这个年纪的孩子会对“我从哪里来”等问题感到困惑,这门性别教育课会从“性别意识”“性别认同”“身体保护”3个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性别有关的问题。
据上海市第四轮健康城市建设工作(2012-2014年) 的评估结果显示,目前93.8%报告学校有心理咨询室、88.2%报告学校有健康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