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生于青壮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在20-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可达80%,而且在不断上升的同时呈年轻化趋势。
针对这一骨科常见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董健教授等从患者的角度设计问题,以患者、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为读者群,以权威专业书籍和诊疗指南为依据,以图文结合为组织形式,出版了《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列科普书,获得了读者的追捧,目前累计发行14.5万余册,在同类科普书籍中重印版次及销售量均排名第一。昨天,该系列图书荣获本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普项目)。
“腰突症”更青睐谁?
专家介绍说,研究发现椎间盘的退化特别是纤维化的退化从青年开始。有报道称,20岁左右椎间盘已退化改变,30岁时已有明显的磨损并且出现裂隙。因此,从年龄上看,“腰突症”更多发于青壮年,且多见于男性;但女性由于怀孕或是长期穿高跟鞋等原因,造成腰椎盘前凸负荷增大等,发病率也并不很低;而体型过于肥胖或瘦弱的人群易导致“腰突症”;劳动强度较高的产业工人多见。
“‘腰突症’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不良的姿势会增加‘腰突症’的发生率。”专家特别提醒,人们忽视洗漱时的姿势也会引发“腰突症”,因为经过一夜睡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会变得僵硬而不灵活,此时马上半起半卧、弯腰翘臀洗漱就会对椎间盘产生较大的压力负荷,从而诱发“腰突症”。
认知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腰腿痛不算病,放任自流。据统计,95%以上的人曾有腰腿痛的经历,其中有些会不治自愈,因而一些患者便认为腰腿痛不算病。事实上,“腰突症”引起的腰腿痛不仅可引起疼痛,而且严重者可引起瘫痪和大小便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误区二:腰腿痛治不好,悲观自弃。易复发是“腰突症”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发生神经功能障碍者,修复过程较长。因此,有的患者认为此病治不好。其实,“腰突症”治疗的总体效果非常好,优良率约在95%左右。所谓治不好的原因大都在于选择方法不当,或是患者没有坚持治疗。
误区三:迷信某一方法,走入“死胡同”。“腰突症”有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两类疗法,后者又有牵引、按摩、内外用药、经反切吸及胶原酶溶解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不能包治所有的患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某些疗法是禁忌的。因而,患者不应片面迷信某种疗法,应由专业医务人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误区四:轻视疾病,期望速战速决。一般患者希望治疗能速战速决,但“腰突症”是躯体机构活动性能操作失调所导致,还应从物理和力学的角度处理。治疗过程是漫长的,往往先进行非手术治疗,若无效,则进行手术治疗。因此,患者应做打持久战的准备。
误区五:惧怕手术。在很多人心里,腰是要害,非常重要,所以认为腰椎开刀是天大的事,惧怕甚至直接拒绝手术,有时往往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应该说大多数病人通过非手术疗法达到缓解或治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必须接受手术治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可能会永久丧失神经功能。
文汇报记者 陈青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