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娟 沈阳
现在一些家长在孩子生病时自行给孩子服中药,他们认为服中草药比较安全,西药副作用大,小毛病用不着上医院。殊不知,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并缺乏严格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很多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婴幼儿的肝、肾等重要器官发育尚未成熟,随意服用中药容易产生毒副作用,甚至可能危害婴幼儿健康。
孩子为何要慎服中药?
家庭中给婴幼儿服用的中药最常见的是清热解毒类药。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暑疮热疖等病,喜欢买些夏枯草、菊花、栀子、鱼腥草、淡竹叶、芦根、生地等中草药,或自备些六神丸、珍珠丸等中成药给孩子服用。但是,由于这类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苷类以及无机盐等有效成分,而婴幼儿的肝脏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代谢功能尚未健全,所以若服用这些煎剂,很有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超量服用中草药也会产生副作用。
中成药也同样。传统中成药六神丸的成分含有雄黄、蟾酥,而这两种成份皆为毒性中药,需要严格地控制它的剂量,如果使用时过量会出现不良反应,可引起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机能紊乱,从而出现恶心、呕吐,甚至心律失常、惊厥等症状。而珍珠丸中含有朱砂成分,朱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具有毒性的硫化汞,少量服用能解毒、安神、明目、定惊,而超量服用或长期服用,肌体受低浓度汞的作用会出现齿龈肿胀、咽喉疼痛、唾液增多、恶心呕吐,以及多梦、记忆力减退、兴奋性加强、不安、失眠等神经症状。所以,家庭中不能滥用中药给孩子“保平安”,一定要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给宝宝服用适合的中药。
孩子吃中药时为何不要加糖?
中药汤剂存在着味苦难咽的缺点,所以许多人喜欢在给孩子服用中药时加糖,以减轻药物的苦味,其实这种做法不完全对。因为中医在诊病用药时是运用“辫证论治”的方法,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等症,对症下药。热症用凉药,寒症用热药,一旦混淆,就会影响疗效。而中医认为糖也是有药性的,白糖属于凉性,可以祛“火”;红糖属于暖性,可以祛寒。如果在凉性的药物中加了红糖,热性的药物中加了白糖,就会影响中药的疗效。因此,当孩子不肯吃中药时,家长在药中加点糖是可以的,但一定要问清加什么糖,不妨在医生开处方时咨询一下医生,这样就不会因糖而影响疗效。不过家长们还需要注意,即使医生告诉加什么糖,最好也不要加得太多,因为苦味也起着一定的药理作用。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向他讲清服中药的好处,尽量让他自愿接受中药治疗。
如何减轻中药的苦味呢?
一是待药稍凉一下服用,因为人的舌头味感与药汤的温度有一定的关系,药汤温度在低于37℃时,苦味明显减弱;二是迅速将药汤含至舌根部咽下,因为舌头是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之处,舌尖是味觉最为敏感的部位,减少药汤与舌尖的接触时间,会使苦味感觉大减;三是服用后立即喝几口温水,这样做既可以有助于肠胃对药物的吸收,又可以消除口腔中苦味成分的残留。
服用中药什么时段适宜?
儿童服用中药通常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这样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黏膜的刺激。喝中药前后一小时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和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中药的服药量与服药方法?
中药的服用可按照婴幼儿不同时期的特点,不同的药物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婴幼儿服用。新生儿期给新生儿喂药,每日药量30-50毫升,分9-10次服完。婴幼儿期1~3岁的婴幼儿,每日药量在100毫升左右,分6-7次服完。学龄前期和学龄期3-7岁的幼童,每日药量在300毫升左右,可分3-4次服用。喝中药时,家长应先尝一下,过热容易烫伤儿童咽喉、食道等,过凉又会造成胃部不适,还会影响药效。儿童服汤剂时,不宜硬灌,尽可能鼓励自己服用,或用小勺将药液顺嘴边慢慢喂入。服药后尽量休息一会儿,有利于药物吸收,以免因活动量过大而引发呕吐。
(作者均为上海儿童医院药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