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刘畅
本月9日,谷歌公司首次披露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有俄罗斯代理机构花费数万美元购买政治广告,并投放于谷歌旗下的谷歌搜索、Gmail和Youtube等主要产品上,试图干预美国大选。
9月初,美国社交媒体“脸书”首席安全官斯塔莫斯率先透露,数百个疑似源自俄罗斯的“脸书”虚假账号购买了10万美元政治广告,其内容涉及种族、性少数群体、枪支管控和移民等容易引发社会争议的话题。“脸书”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随后证实了这一说法,称已经向美国国会提交了相关的3000多份政治广告数据以协助调查。
俄罗斯政治广告事件连番爆出,使得原已淡出公众视野的“通俄门”再度引发美媒混战。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 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就已经给特朗普和俄罗斯呈上了一篇篇“檄文”。
9月25日,《华盛顿邮报》 报道宣称,这些账号利用“脸书”精准定位的功能,向不同政治立场的用户投放立场相左的信息,以加深美国社会的分裂。其发布分裂言论的方式与竞选时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类似,因而美国调查官员正试图调查特朗普团队是否介入其中。在批判特朗普和反对俄罗斯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政治正确”后,美国新闻界似乎迎来了“黄金时代”,关于“俄罗斯在脸书上制造假消息”的文章此起彼伏。
然而,在对“脸书”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美国安全部门并未找到确切证据证实这些政治广告跟克里姆林宫有关。更何况,斯塔莫斯所爆料的10万美金,和“脸书”全年270亿美元的广告收入相比,实在是冰山一角,而仅仅这点广告投放量根本难以左右美国选民的抉择。
尽管如此,美国媒体还是不失时机地大做文章,自“通俄门”爆发以来,这样的做法已并非首次。格鲁吉亚前总统外事顾问莫利·麦秋认为,这背后源于美国媒体情绪基础上的二元对立逻辑:任何不和克里姆林宫保持距离的言论都是亲俄的,而所有的“亲俄”言论都是政治不正确,哪怕这种话语尚有理性可言。在这样的逻辑下,很多媒体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择清”自己,手段通常就是将似是而非的语言包装成“新闻事实”。
然而,就目前来看,无论媒体争相讨伐的“通俄门”是否成立,在这次美俄角力中,美国都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通俄门”被讨论的时间越长,美国保卫国家信息安全的能力就越受到质疑,被俄罗斯掣肘的无力感也就越明显;其次,由于美国媒体的喧哗引发全球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会去深挖“通俄门”背后的蛛丝马迹,使得一些原本“潜水”的、由美国支持的反俄机构也会逐渐浮出水面,这对俄罗斯来说,简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此外,俄罗斯非常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明年3月份俄将举行总统大选,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通俄门”被炒得越热,俄就越有理由对于可能发生的任何干预其大选的活动进行防御。
英国《旁观者》杂志前主编德安科纳认为,人类社会已进入“后真相时代”,好像人们已不再在意谎言,情感和个人信念成为比真相更能影响舆论的工具。在“通俄门”的问题上,或许真相对美媒不再那么重要,引导并利用好“反俄排俄”的情绪,似乎更加能赢得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