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日本四国的爱媛县松山市居住了三个月,在国立爱媛大学任教。松山市是四国境内最大的城市,位于四国岛的西北端,西北面临海,市中心巍然耸立起一座高山,曰“胜山”,海拔132米,人口50余万,有机场铁路港口与各地连接,有三越等两家大百货公司,交通便捷,气候宜人,是我在日本最喜欢的城市之一。校方为我在胜山南侧和平通 (大街) 上的一幢公寓的八楼租借了一套小居室,说实话街上行驶的汽车有些吵 (虽然并无鸣笛声,但有时会有年轻人飚摩托车)。但我仍很喜欢这一住所,隔街对面就是郁郁葱葱的胜山,身在闹市,却让我生发出了几分隐居山林的幻象。沿街种植了高大的银杏树,11月初,杏黄色的树叶在阳光的映照下有些灿烂的景象。
松山市内,最可一观的也许是胜山顶上的松山城。日本人筑城的历史并不悠久,而且格局与中国的城大相径庭,主要用作将军或各地藩主的居所,有点类似欧洲的城堡,但风格迥异。基本平定了天下的织田信长1576年在现今滋贺县琵琶湖东岸动工兴建的安土城 (今已不存) 是日本建城的嚆矢。16世纪末至17世纪,各地藩主纷纷在自己的领地内建造城,中间是主建筑的天守阁,底部由大块山石垒筑,巍然耸立,有的在屋宇外还有庭院,天守阁等建筑周边有高高的墙垣,这部分称为“本丸”,藩主或将军大抵居住在此,“本丸”外面的一圈城郭,称为“二之丸”,有城门和箭楼 (日语称为“撸”),有的在外面还有一圈城郭,称为“三之丸”,格局相仿,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城内一般仅有藩主的家人和侍从等居住,并无一般居民。但17世纪以后,随着各地城的崛起,也形成了以城为中心的所谓“城下町”,这是日本近世市镇的起源之一。
松山城被称为 日本三大平山城之一,开工于1602年,差不多30年后才最后完工,1784年因被雷电击中,天守阁等主建筑被烧毁,1854年重新修复,后因战火和人为的纵火,松山城近一半的建筑遭到毁坏,1960年代以后陆续得到了修复或重建,天守阁被列为国家重要文化财,整个松山城被定为国定史迹,在日本的100名城中位列81名。我第一次去是由爱媛大学教授导引,那是一个清朗的秋日,坐缆车上去,上下500日元,进入城垣内观赏天守阁等,也要门票,每人500日元。中国的城,其城墙后来多用砖块垒砌,而日本城的墙垣,一直使用巨大的石块,显得相当的厚重,城门也颇为宏大,用粗壮的材木做栋梁。松山城因为建在山巅,四周没有护城河。这里的天守阁是日本为数不多的近代以前所建的原物之一,地面三层,地下一层,高20余米,登上最高层,连胜山在内海拔161米,可俯瞰松山市全景,稍远处的濑户内海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后来我居住三个月时,时常从临近和平通的石阶登上山巅,每次费时大约半小时,这条路少有行人,在可及的视野中常常是我孑然一人,幸好从未遇见劫匪。
在日本,说起松山,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道后温泉”。道后温泉是日本古代三大温泉之一,720年成书的 《日本书纪》中对此已有记载,据云当年圣德太子也曾来此沐浴,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哥儿》中也有描写。地点在今天松山市的东北端,是一组颇有规模的传统旧式建筑,顶端有一振鹭阁,为周边新建的观光旅馆所簇拥。我曾无数次在道后温泉前经过,可是说来奇怪,竟然一次都未入内。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没有“露天风吕”。此前我已去过几家没有“露天风吕”的温泉,觉得一点也不好玩,就好像我儿时常去的旧式澡堂。日本温泉的有趣,就在于露天,迄今有过两次愉快的经历。一次是在爱知县的汤谷温泉,濒临溪谷,一个秋雨淅沥的上午,洗净身体后,赤条条(在中国要穿泳衣)地走进“露天风吕”内,一侧是遮挡的竹篱,并不高,四周是蓊郁的山林,在雨中显得格外的苍翠,赤身裸体地仰躺在“风吕”中,有一种自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极为惬意。还有一次是在鹿儿岛的城山酒店。酒店建在一座山岗上,可俯瞰全市的景色,其“露天风吕”前无任何遮挡物,时值晚上,正是夜景璀璨时分,泡热了身体赤条条地坐在石阶上眺望鹿儿岛灯火灿烂的夜景,自己也觉得有一种异样的快感。
在松山不得不记的,还有带鱼的鲜美。濑户内海的这一片,盛产带鱼,我从电视中看到,这里的带鱼是一尾一尾钓上来的,不用效率更佳的网捕,因网捕会造成带鱼在网中的剧烈挣扎而彼此损伤鱼鳞,因而这边超市上出售的带鱼银光闪亮,已经洗净切段,我买回来后不忍除去鱼鳞,就放一点葱姜和少许盐,洒上料酒清蒸,其肉质洁白鲜嫩,肥美无比,蘸上一点醋,再佐以美酒,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了。
文/徐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