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沛
布拉柴维尔是非洲刚果(布)的首都,也是一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它始建于1880年,1904年成为法国赤道非洲的总督驻地,1960年刚果(布)独立后成为首都。布拉柴维尔既是刚果(布)第一大城市,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绿林密布、郁郁葱葱、花果遍地、美不胜收。
布拉柴维尔给人的感觉是慢节奏的。从上海飞至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再转机到布拉柴维尔,走下飞机,就能感觉“曲风陡变”,像是随着华尔兹音乐翩翩起舞,音乐节奏瞬间从“快四”变成了“慢三”。在布拉柴维尔的各个角落,似乎随处“放映”着貌似刻意的“慢镜头”,每位“演员”都力求使“观众”能够最清晰最到位地看到每一个动作的每一个细节。
慢,似乎成了布拉柴维尔的一种习惯、一种状态、一种气氛,甚至一种方式、一种风格。在路上,很少见到行色匆匆的人群。即便是在繁华的商业中心,面对来来往往摩肩接踵的人潮,也难以用“湍急”形容,最多算得上是“潺潺”。止步观察流动的人群,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份令人羡慕又不解的随心所欲和从容不迫,就像随时保持着一种游荡闲逛的漫不经心和闲情逸致。而我向来步伐匆匆,身处其中,往往感觉自己有些另类,但是潜意识里分明可以感觉到,上海南京路上真正游荡闲逛的人群,也比这里的“潺潺”要迅速……
慢,可以理解为习以为常,继而顺理成章地体现在当地人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慢固然无可厚非,但是渗透到工作中,便给当地人扣上了效率低的印章。每次路过银行,几乎都可以看见移动缓慢的恐怖长队,尤其是月底和月初发工资前后的日子,等待的队伍甚至在银行大门以外“绵延”,当然也会在每一个ATM机后“蜿蜒”。在餐馆就餐,似乎总要经过相对漫长的等待,往往等待美食的时间比欣赏、品尝美食的过程还要长。与中餐馆完成一道菜上一道菜不同,当地餐馆一般会将同来客人点的饭菜都准备好后再一同端上桌。一两人用餐时还好,要是大家一起腹中空空地等待,那真能体会到什么是望眼欲穿了。不过,当地人绝对不缺乏耐心。再长的队伍也极为有秩序,偶尔的牢骚抱怨也绝不会引发混乱。就算遭遇一望无际的塞车,也不会看到两车道变成四五条车道,即使塞车也绝对不会塞到水泄不通、乱成一锅粥……等待和耐心,是必修课,还要修炼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
当然,布拉柴维尔也并非什么都慢。人们开车的速度还是很快的,之所以说速度快,是因为大家开车都很规矩和谦让,是真正的“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在市区开到80公里/小时也不必担心从旁边的岔路突然窜出一辆车,在市郊开到100公里/小时更是正常,开得慢了反而容易出事。此外,当地人语言天赋极佳,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初来乍到,走在路上,经常会诧异于迎面而来的黑人兄弟姐妹脱口而出的一句“你好”。笔者在当地的孔子学院教授黑人学生学唱中文歌曲,只不过播放几次原唱,然后照着拼音和汉字领唱几遍,学生基本就“轻车熟路”了。
布拉柴维尔的慢生活给人无限遐思。在这种快慢之间,当地人可能难以想象和理解汉语中的“疲于奔命”是怎样一种状态。来到布拉柴维尔,在不得不接受并适应如此节奏后,无奈中或许会夹杂着些许羡慕。不得不承认,步伐匆匆、车轮滚滚中往往会忽略一些美好和快乐。接着,就可能会习惯性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接着,就忘记了……久而久之,失去了发现美好感受快乐的能力,所看到的、所记住的,就只剩下疲倦和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