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宝山区大场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非遗传习所,“记忆中的宝山”非遗展示周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指导市民学习棕编艺术。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摄
“在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76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是67.7岁。”在昨天举行的“非遗十年工作回顾座谈会”上,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抛出的这一组数据引起关注。
非遗项目不能像古董一样束之高阁,如何让非遗更好地活在当下?业界专家认为,活态传承或许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昨天是第10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也是本市非遗保护工作启动10周年。有专家指出,上海在取得一系列非遗保护成果的同时,非遗传承的难题也迫在眉睫。
“原来‘本帮菜’制作技艺也是‘非遗’啊!”昨天上午9点,浦东三林老街,“我们家的厨艺大赛”本帮菜厨艺大赛的现场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参赛者大多是一家三口齐上阵,系上围裙、戴上高帽,在热气腾腾的菜肴烧制中感知非遗的美好。而一旁的香囊制作技艺、剪纸技艺、三林刺绣等非遗技艺的现场展示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
“以前说到非遗传承,一般局限在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受益面窄,容易陷入断层危机。最理想的传承是让全社会都参与其中。”高春明说,两年前市非遗保护中心准备对一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录音、录像,记录下他们的绝活,首批圈定了5个人,可项目刚刚启动,两个传承人就去世了,他们的独门绝技也消逝了。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上海市目前已建立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非遗名录,其中国家级项目58项、市级项目220项,区级项目约400项。
“建立保护名录,不是将这些非遗项目像古董一样,束之高阁,而是要将它们与当下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认为,非遗是具有群众基础的,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原本就是由民众生活实际需要萌生发展而来,而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优化非遗传播的社会环境。目前全市各区县建立了100余所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和培训基地,它们大多设在当地中小学校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便于市民就近学习非遗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昨天,宝山区大场镇社区文化中心请来10余位市级及以上的工艺美术大师为市民现场辅导培训,居民们踊跃参与,兴致勃勃地体验中国传统技艺的乐趣。“这些市民能不能最终坚持下来我不知道,但至少大家接触到了非遗,且喜欢上了非遗,这为传承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级非遗项目顾绣代表性传承人钱月芳说。
有专家提出,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要面向成人,还要从娃娃抓起,挖掘潜在的非遗传承人。昨天,闵行区以“非遗进校园”的形式迎接遗产日,孩子们一双双小手体验非遗技艺的场面,生动而快乐。“2015年上海非遗学子展馆行”活动昨天也正式启动,活动设计制作了10万份“非遗护照”,手持护照的青少年学生可以免费游览20家非遗展馆。
■文汇报记者 李婷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