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余位国内顶尖的编剧、电视剧制作人、剧评人等汇聚上海,出席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主办的“上海影视四季沙龙·冬”,共同座谈、研讨当下国内影视剧的创作。
专家们认为,如今的国内电视剧创作涌现了一大批制作精湛的上品佳作,但也存在着创作视野狭窄,关注现实题材不够,内容流于浅薄、缺乏深度等许多问题。与此同时,上海演员、上海导演、上海编剧……带有海派烙印的剧作者层出不穷,撑起了国产电视剧的一片天空,但上海的文艺创作者仍需肩负起历史使命,不断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两小时的座谈,先后有5位嘉宾不约而同提到了电视剧《上海一家人》。这部首播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视剧,缘何让业内翘楚至今念念不忘?中国编剧协会会长、拥有《闯关东》《老农民》等代表作的高满堂直言:“上海电视剧的细腻佳作频出,但我仍不满足。我一直期待能看到一部‘大上海三部曲’。上海应成为一个电视剧的文化大工厂,做一部正剧,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远地传诵下去。”与其说是在怀旧,毋宁看作是高满堂与中国电视剧界正在呼唤一幅上海电视剧的历史长卷。
让南北文化聚焦在黄浦江边
沙龙一开篇,高满堂就细数自己与上海的情缘。在他心里,这座城市不仅是全国经济之都,还是他向往的文化高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关注上海电视剧。黄允是我最尊重的老师,叶辛、黄蜀芹、张雪村等等都是我的良师益友。”高满堂历数人名,其背后牵出的是他对《围城》《上海一家人》《孽债》等电视剧的长久回望与感佩。一部以底层百姓生活为入口的上海女性奋斗史是如何走进全国观众内心的?一部以沪语方言演绎的知青剧又何以红遍了大江南北?高满堂认为,秘诀在于两点:其一,都具有拥抱南北的胸怀;其二,都契合了历史进程。而这两点,恰是如今国内电视剧创作中最难的关键所在。
《团圆饭》的编剧王力扶坦言,生于北国、长于北国,自己从来不敢轻易南下,因为“担心长江以南的观众不吃我这一口”。《鲜花朵朵》的编剧何晴也有类似烦恼,但恰好相反,作为“上海媳妇”,多年的生活经历早让何晴融入了这座城市,她困惑的是如何让作品接上北方的“地气”。事实上,南北不通几乎成为整个国内电视剧播出的“流行”现状。
但在高满堂与《北平无战事》《马向阳下乡记》等剧的制作人侯鸿亮看来,上海完全能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立于中国南北交汇之处,无论从地理位置、经济地位抑或人文历史的角度,上海都应有融合南北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侯鸿亮说,如是,才可谓“海纳百川”。
作为国内编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高满堂呼吁,“南北文化聚焦在黄浦江边,中国的文化共荣需要上海”。
上海故事当勇于肩负历史使命
针对当前国内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缺少现实主义鸿篇巨制的问题,有专家透露了在选片过程中的烦恼。“目前有关上海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似乎陷入两个误区。”一方面,这些电视剧中充斥着大量高楼大厦、风花雪月,尽显浮华;另一方面,又“怀着喋喋不休的旧”。我们的剧作者应当多创作以改革纵深为平台,能够反映新时代上海人励志打拼成长历程的故事。此言一出,举座共鸣。高满堂当即表态,愿与上海编剧王丽萍合作。翻开高满堂的作品名册,《闯关东》三部曲、以《钢铁年代》为首的工商农三部曲、反映当代温州社会的《温州一家人》等等,无一不是把人物与家族的苦乐喜悲裹挟进民族历史变迁的经典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类似《闯关东》那样的经典之作,能把一座城市从解放前、解放后,直到改革开放30年经历的百年沉浮留在荧屏上,正是上海亟需的历史正剧。
就如侯鸿亮所言:“波澜壮阔的时代,上海的电视剧创作需要在繁荣的基础上寻求荡气回肠的高度与气派。这是历史赋予创作者的一道深刻命题,也是必然选择。”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