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专业豫剧团?还能演大戏?看到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中的参评第十六届“文化大奖”的豫剧《戈壁母亲》出品方,很多对戏曲不熟悉的观众感到讶异。今晚,这部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创排的现代豫剧《戈壁母亲》在大宁剧院上演。
其实这支剧团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末,河南省童声豫剧团响应祖国支援边疆文艺建设的号召,前往新疆兵团集体支边,定名为兵团童声豫剧团。1994年,剧团正式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所以新疆不仅有豫剧团,而且历史悠久。60年来,剧团长期为广大军垦战士服务,送戏到基层。每年到兵团各师、团场演出约100多场。
近年,随着剧团的建设发展,《天雪》《天山人家》《大漠胡杨》一批讲述大漠风情和边疆地区军民奋斗的故事被他们搬上舞台,其中不少甚至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文华奖”。
《戈壁母亲》延续了此前故事题材传统,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内地援疆军垦人扎根边疆的新疆兵团故事。通过女性化的视角,呈现戏里面有“黄河母亲”的爱,讲出了不一样的兵团故事。新疆的建设,兵团的建设,戈壁滩的建设,不仅有奋斗精神,也离不开女性细腻的爱,通过独特的视角彰显了兵团精神的伟大。
不过翻看演员表,不少观众发现,相比此前大戏里名角艺术家挑梁的情况,此次主演《戈壁母亲》的三位主演年龄不过三十上下,其中领衔饰演柳月季的张培培更是只有28岁。
缘何参演国家级文艺盛事,大胆启用年轻人?可别小看了这群年轻豫剧人,在刚刚颁发的中国戏剧梅花奖上,张培培凭借该剧获得“梅花奖”,成为当届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而她的获奖,也实现了新疆地区在“梅花奖”中零的突破。
剧中,张培培吸收豫剧前辈的表演精髓,通过丰富的唱腔和质朴大气的表演,展现了一位坚韧、善良的戈壁母亲形象,令人意外。不过她却告诉记者,这一切并非单单只是自己塑造人物的成功,更多得益于剧团资深演员手把手、一字一句台词、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帮她完成的。还记得一场送别儿子戍边的戏,她原本投入全部情感,热泪奔涌。可剧团老师却提醒她,人物虽有不舍,但却是一位深明大义隐忍坚强的母亲,所以要把情绪收着,面带微笑才更显深沉力量。此后的实际演出中,观众的反馈印证了前辈的意见。而这也让张培培更加感念剧团对自己的培养。
大力培养青年人才让戏曲传承不断档,是不少剧团都在进行的。可在兵团豫剧团团长徐爱华看来,这对于自己院团更加重要。如果说资深艺术家长期习惯了边疆地区的艰苦生活,那么对于刚从院校毕业的“90后”甚至“00后”来说,要潜下心来为文艺支边,肯定会有犹豫和彷徨。为了让他们坚定留下来的信念,徐爱华想来想去还是回到演员最根本的渴望——排戏。所以才有了《戈壁母亲》青年人挑大梁的做法。为了把这群初进团只会戏曲基本功和简单唱腔的年轻人“扶上马”,剧团资深艺术家不仅亲自教授他们唱念做打,更是甘愿为他们做配角,甚至是群众演员。剧中另一位青年男演员杨广高还作为副导演,跟随导演张平学习如何进行戏曲的调度。
徐爱华介绍,几年下来,这批“90后”“00后”不仅成长快,并且成为了剧团的中坚力量。如今剧团35岁(含35岁)的演职人员占到剧团总人数的近一半,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
人才留住了,好戏诞生就有了可能。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李婷
图片:演出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