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是个读书人,但是内心怀着强烈的英雄情结,对英雄的向往贯穿了我的人生。看京剧《杨靖宇》,使我浮想联翩。童年时经常唱这样一首歌:“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有杨靖宇住过的茅草房……”中学时代读的许多抗联战士在天寒地冻的严酷自然环境里爬冰卧雪的战斗画面,唤起了我对往事的许多回忆。十多年前,为了创作赵一曼的舞台剧,我们到黑龙江实地考察抗日联军野营露宿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大雪纷飞,气温达到零下28℃,穿得极厚,还冷得跺脚。听当地文化厅的同志说,当年那个地方是零下38℃、48℃,抗日联军就穿着那么单薄的衣服住在茅草窝棚里,与日军战斗。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人的生命是怎样承受那种极限严寒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东北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最为可歌可泣的序曲,牵制了几十万关东军的南下。历史不能忘记他们,要永远地缅怀他们,塑造杨靖宇这样一位人物,展现这样一段历史,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杨靖宇曾战斗在吉林,最后壮烈牺牲在吉林,吉林省京剧院几年前就意识到且主动承担了这个神圣的责任,值得我们敬佩。
《杨靖宇》这出戏从正面展示了这位“战神”转战长白山直到牺牲这样一段悲壮的历史,塑造了这样一位足以使天地为之动容的抗日英雄;不但展现了杨靖宇一个共产党员把个人生命汇入抗战洪流的人生历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了解、重温了抗日联军这样一段历史。
该剧对杨靖宇的塑造和舞台的叙事是井然有序、非常有层次感的,有他为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石奶奶怒发冲冠血战敌顽的英勇战斗,有巧布口袋阵、偷袭集安镇以少胜多的谋略,有他大敌当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广阔胸怀,有他孤身一人亲赴老爷岭深入大刀会三问三答说服落草关山月的机智,还有他对叛徒程斌驳斥时的大义凛然。从一开始到最后牺牲,他孤悬敌后,穿行在长白山白雪皑皑的密林中,在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战斗,最后被叛徒出卖陷入重围,怒斥敌顽壮烈牺牲。
杨靖宇这个人物是完整的,他的英雄形象被丰满地、有血有肉地展现了出来,而且是可信的,在杨靖宇内心深处,我们看到他深沉而坚定的家国情怀。英雄精神世界丰满、丰富的展示是杨靖宇舞台形象成功的重要原因。抗联的密云岗营地被叛徒毁掉,我们感受到了杨靖宇苍凉、悲壮,然而在绝望中又升腾起胜利的意志和决心。在“好一片山,好一片水,好一个关东八月天”的诗情歌唱中,在对高粱大豆林海煤矿的如数家珍中,我们感受到他对于祖国河山的无限深情。
主演倪茂才是当代京剧舞台上屈指可数的高派领军人物。高派名副其实,高亢悲凉,响遏行云,不但为英雄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高派唱腔如青松挺拔的高难度演唱风采。但倪茂才并不是一味地拔高耍腔。全剧的唱腔板式富于变化,摇曳多彩。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杨靖宇”用一段非常委婉细腻而动人心魄的“吟板”回忆起远在河南老家的妻儿,完成了对角色的最终塑造,不仅使观众在听觉上得到了充分的艺术享受,而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英雄丰富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剧中围绕杨靖宇的东北人民的群像非常饱满。大年三十,棒槌爷爷腰带掖着一个窝窝头,走三天冻三夜,送到战士们手中,自己却咽了气。石奶奶以命护粮,关山红、石柱子、高粱花、牛嫂,慷慨赴死,血沃长白山苍松翠柏。生死相依的军民关系刻骨铭心,中华民族在国家危难之际迸发出来的伟大的中国力量感天动地。
京剧《杨靖宇》调动戏曲的音舞服化美和京剧的唱念做打全部艺术手段,使观众在强大的可听可看回肠荡气的欣赏中,经受一次灵魂的强烈震撼和洗礼。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