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航空人的故事,几代航空人的心血,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上。致敬!”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话剧《追梦云天》结束了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首日演出。观众李小姐一边走出剧场,一边在微博上激动地写下留言。这是她在本届中国艺术节上观摩的第一部话剧作品,“科技制造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却很少了解背后的那些推动者,这样的故事很有启发性,也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激励。”
这部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第一次聚焦中国民用航空飞机昂首起飞的筚路蓝缕,带领观众走进这个神秘行业的成长路径,窥见几代中国民航人在圆梦路途上的苦与乐,以及从未泯灭过的初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张璐、韩秀一、张先衡等领衔主演,主创团队经过数次打磨修改,舞台呈现愈发成熟。
题材虽“硬”,但慕名而来的观众却不少,美琪大戏院几乎座无虚席。“大飞机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很高兴有艺术作品演绎这段伟大的进程”、“希望我们的民族制造业越来越好”…………剧终散场时观众们仍沉浸在动人心弦的热血激情中。150平方米四面冰屏构筑的舞台犹如炫酷的高科技实验室现场,但更令人震撼的还是那群追梦人的精神世界。
正如剧中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郑天行最喜欢的那首诗所写的那样,“我们仍是我们,永不屈服,我们仍是我们,英雄的心。”正是这样的“战士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民航人勇攀高峰,再铸辉煌;今天,当代话剧人怀着崇敬之心记录下了这一动人的国之华章。
“大国之翼”,升起中国话剧现在进行时
——评文华奖参评剧目话剧《追梦云天》
文/郑荣健
话剧《追梦云天》所展现出来的时代感、科技感,是我的看戏经历中从未有过的。或许更恰切地说,它像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科幻片。舞台上,人物干练简洁的着装、各种闪烁的仪表设备、炫酷的试验模拟等,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所涉航空工业题材及舞台呈现出来的新手段、新语汇、新风格,不难看出时代发展带来的表现内容与形式技巧的新生长。
航空工业,往往是一个国家现代工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而大型民用客机的制造,更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自“中国航空之父”冯如首飞中国第一架飞机起,中国人追逐翱翔蓝天的梦想就从未停止过。某种意义上,这已成为民族自强、国家崛起的重要象征;制造民用大型客机,更成为展示民族自信、展现国家形象的重大工程项目,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此为题材推出的话剧《追梦云天》,可以说是与时代同步,颇具前瞻眼光,体现出戏剧人的使命与担当。
这部话剧讲了什么呢?它以飞机设计工程师唐瑛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大飞机研发制造的艰辛以及航空制造业的成长变迁、改革发展,展现了老中青几代航空人在不同年代、不同研发条件下艰苦奋斗、精益求精、长期奉献的“大飞机精神”,塑造了以郑天行、杜根宝、唐瑛、许新华、高子健、杜小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和航空人的鲜明形象。
在工业题材戏剧创作本就较少、较难、较容易陷入“方案之争”窠臼的创作语境里,它的出现是时代使然,而这一题材领域所带来的陌生化体验——比如大量的航空专业术语、甚少为公众所知的飞机研发制造环境及其矗立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而科技集成、知识密集的格局与场面,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类似的题材及场面,必然会越来越多。
毫无疑问,它所塑造的是一群特殊的、往往被仰望对待的群体,但实际上他们又都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爱情、婚姻、家庭,都有各自的个性与梦想、挫折与忧伤;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托举“大国之翼”的天之骄子,他们是从地面努力追赶、艰难起飞的。
叶辰亮摄
故事从唐瑛从国外回来担任飞机副总设计师开始讲起,飞机因国内气候原因不得不到北美开展自然冰冻试验,为落实试验、推进研发、取得民航适航认证,主人公唐瑛和适航审定小组组长、曾经的恋人和同学许新华围绕震颤试验、静力试验、失速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的可行性选择和评判认定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由此,也牵出了这对曾经的恋人虽志同道合却于十六年前分道扬镳的前情往事——老师郑天行的女儿爱慕许新华,得知许唐二人的恋人关系后,在一次滑翔机事故中罹难。那时候,正值中国大飞机研制陷入停滞、处境艰难的时刻,唐瑛选择了远走,到法国去学习先进的飞机研制技术,许新华则选择了留守,彼此却因此难释嫌隙。
剧中,飞机研发试验和许唐二人情感形成了主副线交织推进的叙事。表面看,戏剧性主要生发于唐瑛和许新华分别所代表的研发设计方与审核评定方的冲突,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十六年前唐瑛出走的原因,始终是一个谜之悬念。她是自责于老师女儿之死、愧疚于面对老师而无法坦然面对恋情,还是时机未至之际高瞻远瞩地潜龙行渊呢?或许两者都有。唐瑛的解释是为了深造以更好地报国,但在许新华眼里,她是不敢面对挫败,无论是情感上还是事业上。这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工作岗位职责造成的冲突,变得微妙而富有戏剧性。当然,对于那段“扑朔迷离”的往事,还有一些榫卯合契的推敲空间,容后再叙。
话剧《追梦云天》最大的难题,其实并不在我们直面可见的地方;而且,在“可见的地方”,主创团队里的各个部门已经给予了充分的、颇有创意的发挥。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及对科研试验场面的模拟、表演的同步投影、电子音效的使用等,以及最重要的导演处理。胡宗琪的导演风格素来严谨精审、恢弘大气,善于在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之上,综合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手段。让人意外的是,这一次他几乎是把自己放逐了,让这些各种手段投身到舞台美术及声光电中去自我言说,从而形成科技感覆盖的气场与氛围。
那么,这部戏的难题在哪里呢?在相对平面的、缺乏年代纵深的时空里,如何展现中国几代航空人为研发制造大飞机所遭遇的困难挫折和艰苦拼搏、长期奉献的追梦历程,特别是他们的个体命运所折射出的行业命运、国家命运的曲折变迁、形势环境和崭新面貌。大国之翼的腾飞,其使命在此,担当在此,未来亦在此。唯有这样,才能匹配于这样的重大题材。
目前看来,这部戏已经展现出了它应有的品格,故事表达完整,叙事节奏有序,人物个性鲜明,舞台风格颇具时代感。
叶辰亮摄
艺术永远是人的艺术,戏剧也是如此。对我们国家来说,研发制造大飞机所寓意的内涵已无需多说。在宏大叙事中,它集合了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而具体到戏剧表现,它就是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人的命运情境——熟悉中国大飞机研发制造的人想必知道,由于改革开放之初民用航空需求并不足以支撑自研飞机在与国际同业竞争中的市场,研发曾一度停滞。老一代人生未逢时,这一代人正当其时,年轻一代则将与未来共舞。话剧《追梦云天》可以说是一部现在进行时的作品,它开拓题材所展现的这一时代情境里人的命运及家国命运,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作者:童薇菁、郑荣健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