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冲上云霄,激发了上海舞台工作者无限的创作激情。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话剧《追梦云天》就是这样一部立足于科创背景,抒写大国重器豪迈篇章的当代作品。今晚它在美琪大戏院参演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并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正如国产大飞机的诞生,是中国制造的“第一次”;在舞台上“造飞机”,也是上海话剧界的第一次。它史无前例地使用了四块通透率超过85%的LED冰屏材料承载多媒体,让高科技元素、摄像头捕捉的人物特写成为扑面而来的“信息墙”。
凡是看过预演的观众,无不震撼于作品所呈现的立体通透、又流光溢彩的舞台视效。明亮、开阔的舞台质感,很难令人相信,其动用的舞美灯光数量“寥寥无几”。
外行人或许会这样解读:多媒体冰屏的亮度足以支撑舞台空间,自然不需要多余的打光,但事实恰恰相反,在这个酷炫的舞台设计中,看似“打辅助”的灯光设计恰恰要能与多媒体屏“势均力敌”,才能避免台上的演员被背景“吃”掉。灯光的色彩和亮度要高度地与多媒体的光色匹配统一,是这部作品灯光设计的挑战和成败所在。
总面积达150平方的冰屏同台,是摆在灯光师面前的巨大挑战。拿到舞美图纸后,担任灯光设计的胡华庆“绝望”了——四块冰屏在舞台上构筑的“封闭空间”是如此霸道,几乎没有给他留下布光的空间。
“布光遇到太多障碍了。比如,演员的表演是在舞台中区,但舞台正上方顶光的位置却被冰屏占据。”但“不好做”“不能做”也要做,而且要做得漂亮!这位有着32年行业经验、两三百部作品履历的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在经过大量的案头工作与缜密的调试计算后,终于“夹缝中求生存”,在屏幕三面包住、上面盖住、前面挡住的情况下,摸索出了最合理的用光数量和配置。摸索出了最合理的用光数量和配置。
“我们把主光源从冰屏的夹缝里切进去,二道光也做了一定的切割,既保证了人物打光的充足,又不与冰屏产生对冲。另外也分别增设了两边的门洞灯。由于空间有限,每一个灯都要物尽其用。”胡华庆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灯光师,好比是舞台的化妆师。当观众沉醉于作品之中时,很少会关注究竟是怎样的笔法勾勒出了那份和谐,而灯光明灭之间,就是那细节处的魔鬼。
话剧《追梦云天》共有120多个灯光变化,最让胡华庆得意的是对地面灯箱的操作,在四块冰屏之外又打造的这“第五块屏”——成了他挥洒创意与才华的重要舞台。
在一场重要的“试飞实验”戏份中,由几十块正方形灯箱拼接而成的地面,成为冰屏之外一道独特的舞台语汇。胡华庆通过灯光的运行变化效果,将地面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显示测试屏。它们的变化、造型与仪表盘刻度踏着同样的节拍前进,仿佛是跳跃的脉搏,令人紧张、令人心颤。运用这些灯箱多变的特质,胡华庆勾勒出一幕幕独特的戏剧场景,放大了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心理空间,通过他对灯光的理解,展现出《追梦云天》时尚、现代又情感丰富的一面。
“《追梦云天》体现了我们海派话剧的细腻,我作为一名灯光师,就是要按照这个风格特点‘大做文章’,胡华庆告诉记者,30多年的工作虽然都是隐于幕后的,但其实自己非常有获得感,“只要有进步的动力,精益求精的态度,灯光设计就永远不会是一个重复的工种,而是充满了各种挑战性和创造的可能。”
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只希望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把控好舞台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就像《追梦云天》剧中“中国制造”背后的无名英雄一样,胡华庆也在全力以赴地奋斗着。
作者:童薇菁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