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巍巍雄山,茫茫雪域。千百年来,汉藏人民只能依靠人背畜驮,跋涉于这片天地之间,这是人类最艰难的苦旅。 直到被誉为人类铁路建设史上最大奇迹的青藏铁路的建成,才彻底改写了这一历史。从此,高原不再闭塞,人民安居乐业,雪域处处欢歌。原创民族舞剧《天路》依托于这一宏伟历史背景之下,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铁道兵筑路人和藏区人民在铁路修建过程中的动人故事。
“历史对于旁观者来说都是一段故事,希望通过《天路》让观众多一份感同身受。”舞剧男主角、铁道兵“卢天”的饰演者黎星说,《天路》中体现出的希望与信仰、生命与死亡、家园与梦想、爱与力量,值得拾起来放进背包,负重前行。5月24日至25日,舞剧《天路》将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评第十六届“文华大奖”。5月20日,《天路》演职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共计145人已全员抵达上海,整装待发、全力冲刺“文华大奖”。
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题材舞剧,展现“筑路”与“心路”交织前行的故事
青藏铁路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工程,是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连心路,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的腾飞路,也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奋斗路,被誉为“天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2018年“七一”期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这部以“青藏铁路”为创作背景的现实题材舞剧,将青藏铁路兴建、停建、复建的现实历程与西藏地区人民精神之路的诉求作为舞剧的两条线索,着力展现一个“筑路”与“心路”交织前行的故事。
舞剧围绕汉藏民族团结、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讲述了三代人“不忘初心”坚守筑路的动人故事,以真挚动人的现实题材再现了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民族情、战友情、姐弟情、母子情,还原了雪域高原上铁道兵执着坚守的筑路岁月。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表示:“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舞剧《天路》以小见大,它是取材于人民的现实题材作品,人民是它的表现主体,更是它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从舞蹈本体上来讲,《天路》在不同舞种语汇的融合上做的非常好。而作为一部舞剧来讲,《天路》的成功之处又不仅仅是把不同舞种进行融合,而是在舞种融合的基础上对剧情所做的铺设和推动,这对舞剧创作来说是很难得的。‘舞’和‘剧’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越看到后面越被故事的发展、剧中人物的命运抓着走,由此可见《天路》不仅有舞蹈语汇冲击力,还有戏剧冲击力。”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说。
舞剧《天路》中,喜庆祥和的“春种”、诙谐逗趣的“相遇”、热情奔放的“帽子舞”、众志成城的“拥军”、浪漫炽烈的“情愫”等经典舞段深受观众喜爱,而打磨后新增的“勘探群舞”“打墙群舞”两个舞段,也将逼真的筑路效果和气势磅礴、刚劲有力的藏族民间舞淋漓展现。黎星表示:“舞剧《天路》一直在反复修改,但‘卢天’这个角色却越改越平凡。‘卢天’虽没有做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卢天’在这条‘天路’上,青藏铁路才能修建竣工,这难道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吗?原来,新时代的伟大就是把最平凡的事情做好!”
为备战“文华大奖”精心打磨,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舞剧《天路》历时三年精心打磨,迄今为止,已成功上演45场。为备战“文华大奖”,自今年年初起,国家大剧院从舞剧结构、舞段设计、服装造型、道具灯光、舞台多媒体等方面进行提升修改,将舞剧《天路》成功打造成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为推举现实题材作品做出充分努力。总导演王舸表示:“我们从年初启动对《天路》的修改打磨,尽管演出是几十场,但加上排练演员们跳了不少于一百场!打磨后的《天路》整体更流畅舒服,不仅能让观众切身体会到筑路隧道下的重重艰险,感受到筑路人的不易与艰辛,还充分体现了汉藏一家的深厚情谊。”
在打磨“参赛版”的同时,舞剧《天路》走进清华大学等高校上演了18场公益巡演。舞剧还于5月11日进行了全球首次“4K +5G”影院直播,并在首都电影院、手机端、电视大屏端等多渠道同步呈现。当晚,微博事件互动人数达5180万人次,370万观众通过线上平台观看了直播,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创新技术与舞台艺术完美融合的全新体验。
1977年入伍参与筑路建设的老兵李仕强在观看演出后动情地说:“感谢《天路》,它很感人也很真实,让我觉得哪怕自己还能起到一点点作用,也要把铁道兵的精神、铁道兵的军魂传承下去!”
作者:宣晶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