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舞剧《杜甫》亮相十二艺节舞台,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座无虚席。舞剧意象化地讲述和呈现了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细腻而深邃地刻画出了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的悲悯情怀。
风急天高,清清沙白。一位历尽沧桑、坚毅矍铄、鬓发花白的老人独自登高远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苦难艰辛,一群群熟悉的身影,一张张权贵狰狞的脸,都映画般从他面前轻轻划过。他年迈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里渐行渐远,走向深处,走向远方,定格在那气势恢宏,风云多变的盛世唐朝。这就是舞剧《杜甫》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意味深远的最后结尾。
舞剧《杜甫》的首尾呼应,风格相近。
幕在杜甫主题音乐声中慢慢开启,下场口的台口上,一大摞诗书表明了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坚定和信念,一束定点光,投射在杜甫年迈体衰的身上,巨大的天幕依稀呈现出斑斓的诗句影像,随着人物舞台调度的变化隐入浩瀚无垠的星空,嵌入人们的心里。这时在杜甫的身后又出现了另一个充满活力,满怀家国情怀的青年杜甫(影子)的身影,在灯光的明暗交错中,影子杜甫替换年老的杜甫,随着时空的变化,剧情慢慢延展开来。这一开头,非常奇妙,环境分得清楚,人物更替有机,时间变化合理,由此好戏慢慢展开。
舞剧《杜甫》上篇——长安十载,求官谋事为苍生。舞剧结构,人物关系,时间环境都一一展示出来,成了戏剧结构的启承关系,是戏剧结构的基础和关键点。杜甫和怀揣梦想的青年才俊来到当时这个世界最大城市长安,他“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在漫漫求职路途中,饱尝官宦权臣的轻慢和傲视,杜甫的追求和理想,被残酷的现实碾得粉碎,“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愤懑与不满。
杜甫诗作1450余首,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面貌。《丽人行》、《兵车行》,是这部舞剧不可回避的经典力作,这两部诗作,深刻的揭示了唐王朝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的疾苦与奢糜的宫廷生活,深刻的历史内涵与舞剧动机十分吻合,这也给上篇舞段的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可能。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幕启,远处长安华都宫殿簇拥,丰腴的宫女衣着华丽,体态婀娜,姿色优美。随着前台的升起,女主角妃背身向舞台中央缓缓走去,慵懒缓慢的身姿裹在宽袍大袖、色彩靡丽的纱罗中,薄如蝉翼轻纱蔽体的衣裙在微风中飘逸,像睡梦中刚刚醒来的美人,从画中向我们走来,高高低低的身影渐渐模糊,她们在舞台上错落有致的舞动,或如云动,或如虹飞,或如烟起。扬举的长袖,飘曳的长裙,行曲的腰肢,婀娜的体态,飘若浮云,翩若惊鸿。
编导在动作设计上特别的精致细腻,雍容华贵,生动描绘出一幅唐代宫廷奢侈生活画卷,取得了追魂夺魄的艺术魅力。女主角妃由于服装的原因,前面一段几乎没有较大幅度的动作设计,当这群典雅华美的女子脱下宽大衣袍,只见其“态浓意远淑见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编导给妃设计了一段非常有唐风宫廷韵味的舞蹈,把虽身处深宫的妃女追寻向往春光的强烈意愿展示得惟妙惟肖。
在气势恢宏的宫殿里,在妙曼琴瑟的雅乐声中,在婀娜多姿的舞姿当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盛世唐朝,看到了深受唐明皇宠幸的杨玉环表演的《霓裳羽衣舞》, 感受到唐代著名并流行极广的“ 绿腰”舞,“慢态不能穷,繁姿曲时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莹风”的风韵。我们在那收放自如,动静有致的身体语言里,领悟和解读了盛唐乐舞的精彩与辉煌。
在《兵车行》舞段里,编者没有用更多的舞蹈元素和肢体语言,而是用深沉,低姿,有强烈顿挫感的动作和步伐,反复重复单一动作的表现形式来强化所表达的主题。一架抽象的巨大车轮,在众多被禁锢壮丁的簇拥下,一步步艰难的前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不相见,尘埃不见咸阳桥”。
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年连征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踌躇满志,怀揣理想,十年长安报国志,他看到宫廷腐败,战乱不断,人民生命遭受涂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奔走呼喊,想尽一己之力阻止战争的车轮,挽救人民于灾难中,却被战争的尘嚣吞噬和掩埋。
在以上几个舞蹈段里,编导实现了她们的初衷和设想,使得一首首诗歌故事,变成了一幅幅可视可听的画面,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使得我们离这位熟悉而陌生的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又那么近。既感受到了杜甫人生道路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又看到了对唐玄宗后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生活腐败的深层揭露和鞭鞑。
在下篇——弃官归隐舞蹈段落中,编导的创新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延展。七人舞空间的运用十分巧妙,七个圆形的高台,七件宽大的官服,演员时而走出官服时而又躲藏在官服其中,时而在高台时而又跳下高台在舞台上表演,为了剧情的往下发展,又巧妙的设计让剧中角色权最大的官服升至空间的高处,寓意和揭示了唐王朝中后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官宦勾结,腐败堕落的本质。从舞美装置上来讲,也为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段舞的动律选择也比较新颖,揭露了贪官污吏们贪得无厌地啃噬,隐喻唐王朝的衰败和没落。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及衰的重要转折点,之后,这个伟大的王朝慢慢的倾斜最后坍塌。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编导选编了以男子群舞为主的弓箭舞——兵进长安。舞美装置营造了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双层表演区,为演员的表演、剧情内容的意境表达、观众的审美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在巨大的唐朝宫殿亭台的高处,妃子和宫女歌舞升平,翩翩起舞。
然而,在舞台压缩成16:9的天际深处,残阳如血,黑云压城城欲摧,安禄山的大军像黑色的幽灵,向长安逼近。这一段舞刚劲有力,在黑暗中显示着刚毅,在冲杀中凸显着凶狠,在对垒中充满着血腥。弓箭在军士们手里翻飞,满弓满弦,箭箭充满力量,充满仇恨。在打击乐纷乱的打击声中,军士们左冲右突,在摧枯拉朽的强大攻势下,长安陷落了,庞大的唐王朝走向末日。观众通过直观的视听效果的感受,了解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历史,了解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腥风血雨。
在经历了人世间无数的苦难和艰难后,在前途渺茫兴国无望的痛苦中,杜甫带着对衰落王朝的绝望和对家人的思念,背上行囊回到了贫寒却温暖的家。杜甫在这几年间,寄人篱下,生活依然清苦,他写道:“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它用一些生活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到了秋风暴雨时,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寒舍瘦妻,无言以对相拥而泣,这是家,是温馨的港湾,是能够让他得到暂时宁静和解脱的精神家园。多少年的想念与苦楚,都在这段如泣如诉的双人舞段中得以宣泄和抒发。
初春的阳光把千壑良田染成一片翠绿,田间劳作的人们踩着湿润的泥土,吮吸着春的气息,播种着丰收和希望。优美的大提琴的旋律和弹拨乐的融和交织,为场景的渲染形成了完美的绝唱,音乐的强度和动作的幅度都到达了舞剧的极致。杜甫像个调皮的顽童,光着脚在田野中奔跑、跳跃,享受着自然的美,田园之美,天乐之美。置身于春光无限田园般生活的杜甫,与劳动者踏歌起舞,释放着心中的爱和欢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任由春雨打湿脸庞,淋湿全身,荡涤他所经历的苦难和伤痛,他在这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源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和价值。
舞剧《杜甫》的尾声,整个的剧场就像一幅巨大的屏幕,回放了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的一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到了从身边经过的芸芸众生,想起了曾经气宇轩昂,满怀壮志的自己,想起妻子为他背上的装满诗书经典和对未来生活憧憬的行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想起了曾经的远大抱负。他看见了田野和山岗春意盎然,民众安居乐业,看到了炊烟缭绕,万家灯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把对这个国家、人民和生命的热爱和期待都融进了千古绝唱的雄宏诗篇里。
作者:毕富纯(重庆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