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朦胧星宿齐,弹起三弦我唱数西。唱一个旷世恩仇母子命,苍洱留传奇……”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大理州白剧团将于5月23日、24日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上演原创大型白剧《数西调》。
白剧《数西调》讲述了清末民初,白族妇女周秀珠收养杀夫仇人土匪铁姑的儿子阿亮,本想将其养大为奴,以慰亡夫在天之灵。但在养育过程中,与阿亮产生深厚感情,渐渐视为己出。阿亮在知道身世后,在经历恩与仇、爱与恨和善与恶的心理煎熬后,两颗恩怨交织的灵魂,终得救赎和重生,共同谱写了一曲母子情深、人间大爱的“数西调”。
《数西调》时长120分钟,共分十场,规模宏大,剧情跌宕,舞台呈现艺术感染力强,有机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表现手法,是对新时代民族戏剧创作的有力探索,是白剧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白剧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2014年,《数西调》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剧本。创作排演单位大理州白剧团多次组织戏剧界专家和州内民族民俗学者研讨,几年间,经编剧和导演20多次修改始成排演稿。该剧2017年参加云南省第14届新剧目展演荣获新剧目大奖、剧作奖、导演奖、音乐创作奖。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谢柏梁点评《数西调》具有有独特的艺术品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本剧主题既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甚至是世界的,有趋向成为史诗性作品的可能性。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荣誉会长谭志湘认为《数西调》是一个写人性、母爱的戏,写了人性可以理解的恶的一面。周秀珠的扮演者杨益琨称得上是民族剧种的代表演员,大理州白剧团阵容整齐,有大团风范。
白剧《数西调》作为第十六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是本次艺术节38台戏曲类作品唯一的少数民族剧种。剧本唱词使用白族特有的“山花体”格式,唱腔设计和舞美服装均保持原汁原味的白族风格,人物感恩包容的心理和性格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各个人物充满人性的光芒,彼此爱恨纠缠,均在苦痛挣扎之后,完成善与恶的选择,剧中人物命运纠葛,恩仇交织,故事抓人。
演出单位大理州白剧团成立于1960年,先后创作演出了《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阿盖公主》《情暖苍山》《洱海花》《榆城圣母》等上百台大小剧目,培养了一大批白剧优秀人才。
相关链接:
白剧原名“吹吹腔剧”,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区。集吹吹腔、大本曲、民歌小调和白族诗歌独有的“山花体”等民族民间艺术于一体。白剧剧目丰富,大约有400多个。音乐独特,有“三腔九板十八调”声腔体系。传统戏有《火烧磨房》《杜朝选》等400余个。
白剧样式新颖,风格浓郁。在音乐表现方面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腔的唢呐曲牌、打击乐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还吸收了部分民间吹打乐和歌舞乐,以及“三腔九板十八调”通过新创提升来丰富音乐内涵。唱词多采用白族山花体格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用白语或汉语演唱,道白用“汉语白音”。
角色按生、旦、净、丑行当扮演各种人物,表演规律严谨,节奏鲜明,不仅舞蹈性很强,而且还有一些表现力强的武功。白剧一般只用红、黑、白、蓝、紫五色脸谱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伴奏乐队除保留唢呐和三弦两种传统乐器外,现已发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
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白剧博采众长,吸收了京剧、滇剧、花灯戏、川剧等戏曲剧种的表现手段,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既保持了独有的民族特色,又注重戏曲的程式化、生活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在大理白族地区有着深厚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历史最悠久、最成熟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优秀地方剧种之一。2008年,白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王筱丽
图片:大理州白剧团供图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